西峰范麦绒:变废为宝 让玉米皮变工艺品

摘要:范麦绒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目睹家中长辈编织笼盖,喜欢手工编织。去年秋收时节,看到田间地头成片的玉米,她一时心血来潮,尝试用玉米皮做手工编织。“我根据编笼盖的方法试着编了一个笔筒,边想边织,反复折腾,花了两天时间终于做成了。”范麦绒说。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

玉米秸秆、玉米皮在乡村随处可见

在村民眼中,

干玉米皮是没多大用处的“废物”

只能用来烧火

但这毫不起眼的玉米皮

经过西峰区手工编织达人

范麦绒的一双巧手

变成了花瓶、笔筒、提篮等精美的工艺品

640 (20)

“我们要挑选干净、有韧性的玉米皮,外壳太脆不能要,最里层太薄也不要,选择2-3层即可。把颜色浅的放外面,发黄的放里面,这样编出来的篮子结实、美观……”近日,在西峰区董志镇北门村一户农家院落,58岁的范麦绒手把手教授村民用玉米皮编织篮子。只见她手中拿起玉米皮、一把小钩子,飞快地穿、勾、绕、压……不到1小时,篮子的底部就初现雏形。

范麦绒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从小目睹家中长辈编织笼盖,喜欢手工编织。去年秋收时节,看到田间地头成片的玉米,她一时心血来潮,尝试用玉米皮做手工编织。“我根据编笼盖的方法试着编了一个笔筒,边想边织,反复折腾,花了两天时间终于做成了。”范麦绒说。

试验成功后,范麦绒一发不可收拾。闲暇之余,她就兴致盎然地动起手来,摸索着编织各种造型的篮子、花瓶等。为了增加观赏性,她还学着给玉米皮染色,编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她熟练掌握了玉米皮编织技艺,创作的作品造型日渐丰富、精致。

随着编织技术的日益成熟,范麦绒不断尝试创新,将草编和刺绣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保健作用的艾草颈椎睡眠枕。今年夏天,她带着这款颈枕到山东参加2023年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总决赛,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并被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收藏。不只是颈枕,她编织的提篮、果盘、粮仓等作品由于样式新颖、实用环保,让人爱不释手。在第十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期间,不到3天时间,范麦绒展销的作品就被抢购一空。她还通过直播、朋友圈等方式在线上推广销售,先后卖了10多个种类100多件作品。

“农村遍地都是玉米皮,将挑选好的玉米皮清洗、消毒、晾晒、修剪后就可以编织了,工具也简单,只需一把剪刀、一个钩子。”范麦绒介绍,用玉米皮编织工艺品,原料不需要成本,工序也不复杂,只要有耐心,就可以变废为宝,创作出造型各异的工艺品。

在范麦绒看来,手工编织成本低、实用环保。为了推广这门手艺,她到北门、陈户等村,无偿教授村里的妇女们玉米皮编织技巧。“我希望更多的姐妹们学习玉米皮手工编织技术,利用农闲时间编织各种作品,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销售出去,通过手工玉米叶编织走出一条致富路。”范麦绒说。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