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协作结硕果 山乡巨变焕新颜 ——天津河东区倾情帮扶宁县乡村蝶变二三事

摘要:深秋时节,走进宁县新宁镇九龙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村内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幸福互助院”、学校、村卫生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媒体记者 李建强)深秋时节,走进宁县新宁镇九龙村,村道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村内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幸福互助院”、学校、村卫生室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正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九龙村新貌

从靠天吃饭到产业破土,从村容不整到乡村焕新,这一变化都要源于东西部协作,在天津河东区的帮扶下,奏响了一曲“九龙腾飞”的振兴壮歌,让这座山村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活力。

九龙村的蝶变只是东西部协作跨越山海合作的一个缩影。自2017年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天津市河东区与甘肃省宁县结下深厚情谊,两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为先、民生为本”的工作思路,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协作为支撑,走出了一条“输血”与“造血”并重、“帮扶”与“合作”并举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书写了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生动篇章。

产业“造血”从“土坷垃”里刨出“金疙瘩”

中村镇平定村靠近塬边咀梢,过去群众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种植,小麦、玉米、土豆“一茬接一茬”,“靠天吃饭”村民收入没有保障。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河东区立足村子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帮扶团队进村后,第一时间带着农业专家“把脉问诊”,发现村里的土壤和气候特别适合栽植苹果。

村民在新建的农家书屋读书

“思路决定出路”,河东区通过积极与宁县引进的正洋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衔接,将该村塬面土地流转给该公司全部发展果产业。同时,河东区果业技术人员迅速组织对村内60岁以下农户,按照正洋公司用工要求进行集中培训,从苹果栽植、疏花疏果、鲜果采摘、果树修剪等方面,面对面地讲、手把手教,使这村民尽快熟练掌握,以期使村民变产业工人,拓宽增收渠道。

短短四年时间,平定村2420亩塬面地逐步流转给正洋公司,村里先后成立了300多人的果树服务队,村民不仅能拿到5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还能在苹果基地务工挣钱。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变成了产业工人。

“以前种玉米、小麦,收入有限,现在把地流转给正洋公司,每亩地流转费500元,加上我在果园打工,一天能挣80元,每年能收入两万多元。”村民赵永录算起收入账,脸上笑开了花。

独居老人在天津河东区援建的“百姓餐厅”就餐

不仅如此,河东区帮扶团队还结合平定村里的山林资源,扶持发展林下养殖,并充分利用二组的山泉水,帮助村民王森改扩建了“森泉”纯净水厂。同时,扶持213户年龄偏大且有部分劳力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涉及养殖、刺绣、种植等多个方面,产出的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飞”进千家万户。

如今,平定村产业已从“零星分布”走向“规模集聚”,从“单一种植”迈向“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造血”功能正持续增强,村子已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文旅融合 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共生”

湘乐镇莲池村因村口城北河畔那片莲塘得名,2016年以来,当地政府及村“两委”巧借宁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东风,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莲花池旅游景区。虽然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内务工实现了收入的增长,但困于“守着莲塘难致富”的窘境依然没有摆脱。

莲池村义渠国故里景区

河东区帮扶团队进村后,没有急于“输血”,而是先“把脉”。

莲池村的生态优势在于“莲”,短板在于产业链断层,基于此,一场“莲产业融合计划”应声落地。

河东区紧扣宁县义渠国故里的深厚历史,对莲花池景区再度进行顶层设计,创新性地提出了“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主推印象义渠、盛世义渠、农耕义渠、情定义渠、小儿义渠、游牧、渔猎义渠七大主题板块,系统性地展现了义渠国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构成了完整的游览体系,成功地将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转化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旅游景区。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将产业链延伸出“莲文化”体验项目,河东区和宁县双方还巧妙地将周代农耕文化、莲花种植产业与旅游观光结合,推行春夏赏花、秋冬观(秋)色、户外拓展、莲宴民宿,农文旅融合让“一片莲塘”生出“四季效益”。同时,配套了房车露营区、户外烧烤区、美食区等,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需求,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与消费水平。如今,莲池村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费、务工工资,还有景区内小吃经营、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收入。

如今,曾经“单打独斗”的景点经济,已升级为“种植+加工+文旅”的链式共生体,产业的“融”让莲池村有了可持续的“活水”。

数据显示,通过景区带动莲池村已建立起朝天椒种植基地300亩,沿线100户农户发展起了“庭院经济”,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

基建赋能 让“闭塞山村”成“宜居家园”

“要想富,先修路”,河东区帮扶的首笔资金便投向了新宁镇九龙村的基础设施。

随着河东区的帮扶资金的注入,昔日泥泞的山间小路被拓宽硬化,直通乡镇主干道;跨九龙河的木桥换成了坚固的水泥桥,村民再也不用雨天蹚水过河;太阳能路灯沿着新路一路架设,夜晚的村庄亮起了“平安灯”。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天津市河东区累计投资432.57万元,共帮扶该村新修、硬化村庄道路、宁县高铁站沿线通户水泥路5.1公里,打通断头路9条,维修桥梁3座(次),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

九龙村居民小区

更欣喜的是,河东区援建的九龙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不仅有党群活动室、便民服务站,还配套了阅览室、标准化卫生室,使村民办事、就医、学习有了“一站式”场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游客在九龙村智慧创业示范园拍摄蝴蝶兰

安全住房、村容村貌改观也牵动着协作双方的心。河东区专家团队进村住房排查,与村干部一起制定方案,精准施策,先后投资378.03万元,实施了自来水管道改造,庄前屋后绿化、废旧宅基拆除、垃圾清运车辆购置、护坡修葺等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帮助村上新建、维修了龙一小学教学楼,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儿童之家”“幸福互助院”等场所,累计投资达40万元。同时,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卫生室、村小学、安置小区等供暖纳入县城统一管理,让全村180户村民都住上了“亮堂屋”,23名学生和城里孩子一样冬天享受上暖气。基础设施的蝶变,不仅改善了生活条件,更打通了九龙村与外界的“连接动脉”,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此外,九龙村还积极借鉴天津社区经验,先后投资80万元建成数字乡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布设监控点位28个,采取“村干部+网格员”包干模式,对乡村进行智慧化、精细化治理,让村民生活更便捷、更安全。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