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县开展清明节王符文化主题宣讲助学活动
为了进一步传承弘扬本土优秀文化,清明节前夕,镇原县旅游办联合县城机关单位及县城周边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缅怀先贤 学思致远”“弘扬传统 致敬先贤”“仰王符先贤 访故里名山”等主题游学活动。
春耕,作为农耕文明年轮的崭新起点,承载着人类与土地千百年间和谐共生的深邃智慧,而庆城作为周祖农耕的发祥地,在这万物复苏的美好时节,展现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4月3日,由庆城县委宣传部和庆城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精心策划的“天地启春色 万物共耕新”启耕节系列活动已圆满落幕。
前往距城区北约1公里、国家AAA级景区潜夫山景区,观千年松柏、赏漫山杏花、品王符文化,走进千年文明,领略王符故里的古今文明风采。
“清明”假期将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及游客,做到安全旅游、文明旅游、和谐旅游。
近日,在天水市伏羲庙广场举办的“甘肃文创非遗市集展销”活动中,庆阳展厅由西峰区牵头盛装出战,组织区内非遗传承人和4家香包刺绣大户前往天水助阵,展示平安虎、招财狮、祥云龙、虎头鞋、纳福龙宝宝、接福龙娃等特色香包刺绣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的香包摆件、挂件、装饰品以及刺绣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纷纷打卡购买,让“庆阳香包”火爆“出圈”。据统计,活动前5天就售出各类产品5383件,销售额高达17.3万元。
从正宁县城出发,前往距离城区24公里的正宁县黄帝文化博览园景区。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同根同祖”的始祖文化和庆阳独特的黄土文化,还可以漫步于蜿蜒崎岖的健身步道,欣赏山花烂漫的子午岭春景。
250多万年前,在庆阳这块土地上还是一派热带雨林的景象。一天,烈日灼烤得大地发烫,荒草茅蒿在高温中异常旺盛,几棵栎树呆呆地承受着酷热。在一条弯弯的小河旁,羚羊和驼鸟时而奔跑,时而悠闲散步。一群剑齿象在一头庞大的老公象率领下,从远处走来。望见前面一条小河,水波闪耀着细碎的金光,被疲劳和干渴折磨得精疲力竭的大象们,立刻朝着小河跑去。老公象率先到了河边,伸出鼻子就去吸水,可是水位太低,够不着,干渴使它本能地继续往前,右脚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尽管这头老象已有60多年的涉水经验,但是石头上面的淤泥又滑又软,是无
1935年9月3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合水县板桥镇。当晚,红军就驻扎在板桥附近的村里,军医院院长钱信忠带领的卫生队宿营在板桥村清凉寺山下的窑洞中。4日凌晨,红二十五军从板桥出发时,后卫部队突然遭遇敌骑兵团追袭,副军长险遭不测。二二五团一营营长韩先楚、政委刘震带领战士抢占了一座山头,奋力阻击敌人进攻,终于使部队脱险。这次战斗共歼敌300多人,红军也伤亡、失散200多人,二二五团团长方炳仁壮烈牺牲。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肃宗返回长安,路经正宁罗川,随从人马在这里休息了几天。其妃子张良悌等人每天将洗漱的粉脂水泼在门前的台地上,肃宗一行人马走后,当地农民们在这里种上了旱烟,结果这种烟抽起来特别香。后来,人们就把唐肃宗和妃子们住过的这个台地称为“唐台”,其出产的烟叶也以香味浓厚而闻名全国。
为全面启动2024年乡村旅游市场,持续打响“陇上乡遇”乡村旅游品牌,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展现富民兴陇的文旅力量。3月30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徽县县委、徽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暨乡村度假游产品发布活动在陇南市徽县嘉陵镇田河村举行。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何效祖,新华社甘肃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向清凯,陇南市委书记张柯兵出席活动并致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
3月29日,由庆阳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庆阳市2023年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颁奖典礼暨2024年启动仪式在庆阳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举行。庆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市委统战部长迭目江腾代表市委市政府,在盛典上全面介绍大美庆阳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特色美食,并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来庆阳旅游体验,感受美好风景,乐享美好生活。现将推介词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迭目江腾在发布文旅推介辞时说,庆阳演绎亿万年的沧海桑田,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厚的地方。一亿四千万年前,环江翼龙曾经在这里自由翱翔,定格了晚侏罗世纪庆阳的生态文明之光。二百到二百五十万年前,世界上最大的剑齿象——黄河古象曾经在这里戏水打闹,跃然走进我们几代人的小学语文课堂。庆阳每平方公里的土层下,都涌动着亿万年积聚的能量,中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从这里走向辉煌。华夏中医药鼻祖岐伯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经在这里谈医论道。周先祖不窋徙居庆阳,教民稼穑,拓土开疆,开创农耕文明之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每一寸河山,都饱含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和浓烈情感。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庆阳,都创作了大量诗歌。诗人寄情于诗,借陇原风光抒发远大志向;这些诗歌也点缀着甘肃灿烂的文化,传颂千年,熠熠生辉。
今年以来,正宁县文旅局多措并举,不断加快职能转变,激发行业活力,用心做好“加减乘除”,着力提升营商环境,促进全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自2021年南佐遗址开启第三阶段考古发掘以来,一项项考古新发现在人们的期待中渐次露出真容。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发现,无声地讲述了五千年前的黄土高原上,南佐先民们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以高超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规制、精美大气的制陶技艺、先进精细的农业生产生活理念及技术,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存,留下了人类文明探索初期的辉煌成就,呈现了仰韶文化晚期庆阳大地上古国文明的兴起。在此,我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南佐遗址的考古成果进行直观展示,以飨读者。
如果说每座城市的清晨都是被美食唤醒的,那么庆阳也不例外。作为广袤无垠的西北内陆,这里山塬相间、沟壑纵横,天然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因了这独特的地形地貌,成就了老百姓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清汤羊肉。
高28.3厘米,口径19厘米,底17.8厘米。口微敛,厚唇,溜肩,鼓腹下收,底微凹,通体施褐釉。肩部饰一周变形云纹,腹部一周凸弦纹,中间饰一腾空的黄龙,龙张口,前方有宝珠,身躯弯曲,一爪前伸,作戏珠状,躯体间有飘动的云纹,如龙腾飞在云间,龙采用堆贴、刻划等工艺加以刻画,使其逼真而富有动感。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3月18日,庆阳市委书记黄泽元在华池县调研南梁红色大景区建设工作时强调,要做好文旅融合文章,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红色旅游“火”起来,让革命老区这块金字招牌“亮”起来。“活”“火”“亮”,是旅游发展的三篇“大文章”。
长11.5厘米,宽2.2厘米。征集于原环县天池公社天池队,白玉质,带钩呈琵琶形,钩首为龙头形,背鼓,背上浮雕一变形如意龙纹,圆形钮。此带钩玉质上乘,雕琢精细,造型美观。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