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麻辣烫之旅” 出行攻略
天水麻辣烫出行攻略、停车攻略、店面索引、优选路线一定要收藏。
长10.5厘米,宽6.3厘米。铜牌形似方形,周沿向背微折,面凸起,雕有马首虎身兽咬蛇纹饰,兽左向,尾卷于背,兽爪锋锐,口叼蛟龙,数条蛟龙盘卷异兽身,右侧近沿处有一喙状凸钮,背凹,左有竖向桥钮。异兽刻画的生动逼真,盘曲的蛟龙具有着动感,是难得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庆阳作为周祖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与鼎渊源深厚。当年周祖不窋率族人到庆阳后,农耕文化自此发端,饮食文化也相应发展。
拼布艺术是以布为材料拼接粘贴,形成绘画或实用品,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近年来,拼布艺术也成为高校印染设计专业的新内容。这一艺术追求能够复活黄土高原香包、荷包里蕴藏的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体系,激活布艺创制无穷的想象力。
明代 龙纹铜马刷 直径12.3厘米,厚0.6厘米。圆钮,钮上方有一宝珠。二龙夹钮对峙、昂首,各伸出一爪,张口,作戏珠状。两龙下方正中有一花锦。近缘一周凸弦纹。窄卷沿。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长17厘米,宽5.1厘米,呈长方形,柄端镂雕盘曲的龙,龙下方框内镂雕一奔跑的骆驼。刷体镂雕纹饰,两面有密布均匀的小尖刺。此器物纹饰雕刻精美,铸造精良。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工作布局,不断引导和鼓励我市青年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加强我市青年作家与陕甘宁毗邻城市文学刊物的互动交流,推出更多的文学新人和优秀作品,使庆阳作家能够走出庆阳,庆阳优秀文学作品之花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学平台绽放,达到以文学为纽带,“讲好庆阳故事,筑牢毗邻城市友谊”的目的,市文联将于3月16-17日,在西峰举办“第二届陕甘宁毗邻城市文学刊物庆阳改稿会暨文艺骨干研修班”。
直径8.3厘米。玉镯呈青白色,椭圆形。雕有二龙戏珠纹。二龙口张,作吞珠状,龙脊呈凹槽形,龙角、须雕刻清晰,纹样独特,造型美观。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直径16厘米,厚0.5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二龙绕钮卷曲,首尾相交,相互咬尾,形态相似,张牙舞爪。龙首、四肢、背鳍、鳞片刻画得清晰逼真,近缘饰一周卷叶纹。此镜采用高浮雕,纹理清晰自然,立体感很强。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高5.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5.3厘米.征集于庆阳市华池县柔远镇。瓷碗敞口,卷唇,深腹,圈足。碗内壁以白釉为地,光素无纹,外壁以黄釉为底,粉彩装饰,以墨线勾勒出龙纹、宝珠等纹饰轮廓线,填以红、绿、白等釉色,二次烧造而成。二龙躯干张合有度,张牙舞爪,左右呼应,气势威猛。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为庆祝第114个“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7日,市文联在庆阳市美术馆组织举办庆阳市文艺界庆“三八”联谊会。市属各文艺家协会、文联机关干部共计80余人参加了活动。
高11.1厘米,口径22厘米,柄长12厘米。广口,深腹,束颈,浅圈足。腹一侧为龙首形手柄,龙首满饰花纹,龙目圆睁,眼珠突出,张口,龙首连器体。腹有一道宽带纹,宽带上饰有一周弦纹,龙首神态生动,造型精美,形象逼真。此器造型庄重,铸造精良,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庆阳市博物馆。
3月6日,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召开2024年全市文体广电旅游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全省文化和旅游、广电、体育、文物工作会议、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精神,回顾总结2023年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工作。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丽君同志主持会议并讲话,局属单位和各县(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班子成员、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通高104厘米。形似半圆形,上雕刻“二龙戏珠”图案,龙身盘绕,造型美观,正面刻“大清”二字,背面刻“德政碑”,出土于环县老城内,因人为的破坏致使碑头残损不全,碑身无处找寻。现收藏于环县博物馆。
口径10.5厘米,高1厘米,底径7厘米,重97克。内外施褐釉、施釉不均、底部露胎。器形成八角形,每角凸出棱线,双唇外折、浅腹、圈足、内底部饰一卷曲变形龙纹。属于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华池县博物馆。
社火是民间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环县特别在沿川一带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发展,至今仍为人民喜闻乐见。目前环县主要在曲子的双城、楼房子、五里桥、刘旗,木钵的木钵街、殷家桥,环城的十八里、红星、五里屯,洪德的河连湾、洪德街,车道的代掌、双庙,毛井的黄寨柯,芦家湾的花儿掌、吴大洼,八珠的苟塬,天池,演武等地均有分布。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3月3日,华池县举办2024年“火树银花·灯谜陪您过大年”春节文化活动。
口径18.5厘米,高6厘米,底径6厘米,重119克。白釉青花,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沿饰弦纹一周,近内底饰弦纹两周,内底饰龙纹,外沿饰弦纹一周,近圈足饰弦纹一周,腹部有对称花草三组。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华池县博物馆。
庆阳是一个具有足够历史长度和文化厚度的地方。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就发现于庆阳,境内发掘的南佐遗址是实证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庆阳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有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塬面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有代表着中国文化特质的岐黄文化,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庆阳五绝”,《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三首庆阳民歌唱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
追溯宁县石刻艺术之源,根据出土文物,可以上推到齐家文化时期。其种类有佛教、道教和民间诸神的石雕造像。宁县最早的石造像为1995年5月在县城南坡子出土的一大批南北朝佛教石刻造像,其记年为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它是我国继山东青州出土佛教造像后第二批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佛教出土文物。
战国 镂空龙纹铜饰 长7厘米,宽5.7厘米,重55克。由华池县公安局移交。圆形薄片,边沿较宽,镂空龙回首相望,四足有力,形象逼真,雕作精细,具有较高艺术性。属于国家三级文物,现收藏于华池县博物馆。
长12cm,现珍藏于正宁县博物馆,国家三级文物。带钩是古人一种束腰构件,历史上曾使用数千年不绝。带钩虽小可谓中国青铜工艺的缩影。带钩的造型多样生动,其形象多有美好的寓意,带钩的装饰工艺精美绝伦,技艺精湛,它虽然没有青铜器物的体量庞大,却集当时生产技术、装饰工艺水平之大成,有鎏金、错金、错银、镶嵌、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等装饰方法。带钩的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
西周 顾龙纹青铜鼎 此鼎直耳鼓腹圜底柱足式,缘耳直上,柱足上粗下渐细较短,颈部饰一圈夔龙纹,一耳残缺。鼎底范为三角形连足,三壁范缝应三足,柱足上有范线,底有烟炱。现珍藏于正宁县博物馆,国家二级文物。 顾龙纹,亦称“回首龙纹”,龙纹的一种。古代青铜器的纹饰,为回首状的龙纹,多以两两相背、中轴对称的形式,呈带状装饰于器物颈部或盖边沿,主要盛行于西周中期,通用于西周至春秋晚期。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博大。甘肃庆阳这片丰厚的黄土大塬,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也诞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皮影”“剪纸”等质朴、古拙的民间艺术品,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保留着上古时代原始的文化形态,反映出陇东地区深厚的历史民俗文化底蕴。
内径56mm,外径67mm,宽11mm,重58g,圆环状。手镯以和田青白玉旋制而成,玉质莹润,整体雕为二龙戏珠造型,浑然一体,造型美观,雕工细腻。一端连接处雕琢双龙首,凸目,炯炯有神,猪鼻,长角向后背,须髯自然后垂,仿佛在云端游弋,双龙首共含一宝珠。现珍藏于正宁县博物馆,国家三级文物。 双龙戏珠是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双龙戏珠起源时间是先秦时期,拥有三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珠是龙的精华,是它们修炼的原神所在,所以人们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