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悠悠皮影情

摘要:皮影戏,民间又称“灯影戏”,曾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大部分地区。它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或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祖国各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如陕西华阴老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皮影戏,民间又称“灯影戏”,曾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大部分地区。它是一种以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或蜡烛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祖国各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如陕西华阴老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相传皮影戏的来源传说是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他告诉武帝李夫人并非故去而是升仙,感念武帝的深情,愿意午夜之时帷中相会。汉武帝相信了李少翁所言。于是李少翁入夜围方帷,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640 (3)

小时候,我生活在陇东农村。那时,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比较贫乏的,而对于皮影戏的到来,仿佛干旱的沙漠中见到了一泓清泉,让人精神立即为之一振。因为皮影戏简单易行,五六人就可搭班,几根木椽就可组台,大到庙会敬神,小到婚丧嫁娶,都会有皮影戏的身影存在。听说要唱皮影戏,我们会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有时也会随大人到十几里之外的地方去接戏,或者步行,或者坐着马车,一路说说笑笑,间或听演员们吹上一段唢呐,清脆嘹亮的淳朴感觉,让人终生都难以忘怀。

经过翻山越岭的艰苦跋涉,终于到家了。匆匆回家喝口水,拿个馍,端着板凳,就又迅速向场地跑。一到场地,远远就看见各种板凳椅子一行行高高低低地排列着,旁边已经站着不少人,有说有笑,只等着开戏。

戏箱打开了,用驴皮或者牛皮做成的人物及各种道具,在灯光的照射下,被表演者根据不同的类别挂到了随手的架子上,弦乐手也开始调弦了,锣鼓一闹台,一声长号,戏终于开始了。

我们并不懂那台上翻来覆去的皮影是谁,以及那原始混浊的吼叫,只是为了那份难得的热闹。更主要的是可以卖汽水了。我们用糖精、色素、冰凉的井水一勾兑,五颜六色的汽水就产生了。两人一抬,欢快地直奔戏场抢占位置,叫卖声、喊叫声、高音喇叭传来的吼叫声,像一种原始的音符混浊地交织在了一起,在这样的氛围下,这样的耳濡目染中,不与皮影戏结缘已很难了。

在夏季的夜晚,调皮的我们会到果园里摘来了杏子、香瓜,爬上戏场周围的麦垛上,或上到临近的松树骑到树杈上,边吃边看热闹,当然最喜欢的就是打斗翻滚的热闹戏了。皮影艺人双手捉着竹竿在上下挥舞,同时还要根据剧情不断变换着不同角色的唱腔,手舞足蹈的样子让我们也绷紧了弦,似乎让我们也得到了尽情宣泄。

随着表演的深入,台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有些孩子没有占到台前幕后的好位置,只好坐在父亲的肩头来看热闹,但最关切的还是看周围有什么吃伙摊,嚷着大人买点吃的,人也就不见了,孩子们喜欢的只是这种气氛。台前妇女们大都嘴里丢一把麻子,有的还在纳着鞋底,有的在趁机拉一会闲。夜幕逐渐深了,年轻人逐渐散去了,十几个老头老太太还执着地坐在台前,继续津津有味地咀嚼着台上那忙碌的表演,他们也许借此在排遣着年事已高的落寞。

每次看完戏回来,我都会让爷爷给我剪皮影玩。从小家里挂着一幅牛皮皮影,是一带刀武士,我经常拿下来玩,嫌少,嚷着让爷爷给我做,爷爷会做皮影,又给我做了许多。一盒子皮影陪伴我度过了许多童年时光。也许我现在痴迷戏剧,喜欢古典美的个性就是从那时种下的吧。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多年已再也没有看到过皮影戏了。如今,皮影戏早已成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孩子更不知皮影为何物。

在今年的陇东香包展销会上,我又遇见了皮影,一下勾起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女儿问我:“爸爸,皮影是干什么的?”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只好说,走,回家咱们在互联网上看看咱们陇东环县的道情皮影,那可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那是爸爸曾经的温暖,咱父女俩再重温一下。跟我有相同经历的朋友们,你们也不妨找个时间,别忘了,再去看看皮影戏呦!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