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织密养老服务网 守护“夕阳红”

摘要:近年来,宁县聚焦“一老一小一困”重点群体,以“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用政策兜底筑牢保障底线,用创新服务破解养老难题,为全县3.2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温暖贴心的民生保障网,让“夕阳”更红火。

(全媒体记者 曹 康)“以前总怕老了没人管,现在在福利院有吃有住有照应,还能和老伙计们下棋看戏,这日子比年轻时还舒心!”78岁的特困老人杨世岐,坐在宁县社会福利院洒满阳光的庭院里晒着太阳,语气里满是满足。在宁县,这样的幸福场景并非个例。

近年来,宁县聚焦“一老一小一困”重点群体,以“让老人安享晚年、让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用政策兜底筑牢保障底线,用创新服务破解养老难题,为全县3.2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温暖贴心的民生保障网,让“夕阳”更红火。

近日,走进宁县社会福利院,开放式廊桥串联起几栋米白色小楼,老人们或在庭院里围坐闲聊,或在棋牌室对弈,阅览室里偶尔传来书页翻动的轻响,一派岁月静好的景象。推开老人的房间,软硬适中的防滑床垫、加装了扶手的卫生间、随手可及的呼叫器,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老人们的关怀;医疗室里,县中医院派驻的医生正在为老人测量血压,理疗室中,护工正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康复按摩——9名专职护理人员24小时在岗,从一日三餐的营养配餐到定期健康监测,从日常照料到精神慰藉,一套全链条的服务体系,让老人们告别了“孤独无依”的担忧。

“刚来时李大爷总躲在屋里,喊他吃饭也不怎么应声。”护工胡海娟记得,不少老人因长期独居,性格变得孤僻内向。为此,福利院的护理团队每天陪老人唠家常、读报纸,定期组织书画创作、秦腔观影活动,节庆时还会举办联欢晚会。如今,李大爷不仅主动参与下棋,还成了书画室的“常客”,“在这里不缺吃穿,更不缺热闹,心里亮堂多了!”从“封闭自我”到“开朗合群”,老人们的转变,正是宁县特困老人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向“品质提升”跨越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福利院是特困老人的“幸福港湾”,那遍布乡村的“百姓餐厅”,便是农村老人的“暖心食堂”。在中村镇平定村,每天中午,“百姓餐厅”的厨房里都飘着饭菜香——厨师正忙着揉面、炒菜,油饼金黄酥脆,洋芋糊糊面热气腾腾,老人们围坐在餐桌旁,一边吃着热乎饭,一边拉着家常,笑声不断。“以前我和老伴做饭,洗菜、烧火要折腾大半天,现在走几分钟就有饭吃,还能给老伴带一份!”70多岁的平顶村老人赵西乾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伴行动不便,“百姓餐厅”的出现,彻底解决了他的吃饭难题。

这家“百姓餐厅”的诞生,源于东西部协作的“及时雨”。2024年,天津市河东区与宁县政府联合调研时发现,平定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30%,不少独居、空巢老人面临“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为此,双方共同出资,建起标准化厨房和餐厅,配齐厨具、桌椅,当年4月便正式运营。如今,“百姓餐厅”不仅服务本村老人,还吸引了附近村子的老人。“这里饭菜种类多,今天吃油饼,明天吃麻花,花不了多少钱,吃得还舒心!”新堡村老人张义宁满意地说。

从县城到乡村,从特困供养到普惠服务,宁县的养老服务网络正不断织密。目前,宁县已建成1所县级社会福利院、14所乡镇养老服务中心、86所村级互助幸福院,23个老年助餐点覆盖重点村,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辐射、村级延伸”的养老服务格局。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