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宁县的广大乡村,干部下沉一线直播带货、技术服务的工作场景正逐渐成为干部履职的新常态。他们主动褪去“官气”沾满“土气”将办公室“搬”到生产一线,把服务“送”到乡亲门口。一场以“服务下沉”为核心的作风变革,悄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全媒体记者 张虎奎)如今,在宁县的广大乡村,干部下沉一线直播带货、技术服务的工作场景正逐渐成为干部履职的新常态。他们主动褪去“官气”沾满“土气”将办公室“搬”到生产一线,把服务“送”到乡亲门口。一场以“服务下沉”为核心的作风变革,悄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管理”到“服务”,干部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工作阵地的迁移,更是理念与行动的双重升华。服务下沉,意味着政策、资源、技术如“活水”般精准滴灌到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农户,也让为民办实事真正有了温度与厚度。
走进平子镇巩家村木耳种植户袁海凤家的大棚,常常能看到镇干部王娜的身影。她俯身细致地查看菌棒,用手指轻轻按压,观察菌丝生长情况——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一位专业的“田医生”,正为木耳的生长“把脉问诊”。
“袁大姐,这批菌丝长得偏弱,主要是湿度没跟上,得赶紧补水。”王娜一边检查,一边开出“处方”。从菌棒引进、日常管护,到湿度调控、病害防治,她全程提供“一对一”的技术跟踪服务。为了更精准地指导农户,她还不定期向平子镇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基地的技术员高其芳请教,持续“充电”提升专业能力,让帮扶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今年7月,在村里产业帮扶政策的支持下,袁海凤在自家门前建起大棚,引进了8000棒菌棒。“才两个月,就已经采了100多斤木耳,公司按每斤30元的保底价收购,光是这一茬就挣了3000多块钱——这还没采完呢!”她笑着说道,眼中满是希望。
“干部上门讲技术,又清楚又实用,一听就懂。”袁海凤感慨,“他们三天两头往这儿跑,我们心里特别踏实,再也不怕种不好。”“点对点”的精准帮扶,真正打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也为更多农户铺就了一条稳产增收的致富之路。
干部下沉,关键不仅是“身”入基层,更是“心”到基层。宁县的干部队伍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深层转变。他们挽起裤腿、扎根一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以务实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极大地拉近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治理效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干部下沉,沉下的是身子,升腾的是民心;送去的是服务,收获的是信任。随着越来越多干部走进田间、走入农户、走向深处,一幅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发展添动能的和谐画卷,正在宁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