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良平镇,总投资3000万元的秦陇中药材加工厂,是当地盘活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的典范。这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企业,不仅实现了从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运营,更成为带动一方的“产业引擎”。
(全媒体记者 张虎奎 席伟宁)初冬时节,走进宁县的中药材加工车间,机声隆隆,药香四溢。曾经“沉睡”的闲置资产被盘活,传统的种植模式被革新,一幅以中药材为笔绘就的产业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背后,是一条条紧密联结的产业链,以及“企业盈利”与“群众增收”的双赢故事。
盘活闲置,小工厂撬动大产业
在良平镇,总投资3000万元的秦陇中药材加工厂,是当地盘活闲置资产进行招商引资的典范。这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企业,不仅实现了从种植、收购、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运营,更成为带动一方的“产业引擎”。

“我们通过流转土地自种500亩,辐射带动全镇种植中药材4800多亩。”良平中药材负责人焦贵斌说。为了消除农户“种了卖不掉”的顾虑,工厂推行“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订单模式,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在加工环节,现代化的生产线日最大加工能力可达5吨,产品远销四川、山东、西安等地知名药企。
最让当地群众感到实惠的,是工厂带来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该厂可稳定带动50人以上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左右。
技术创新,老土地生出新效益
与此同时,在中村镇,一场关于土地效能的“革命”正在田间地头悄然发生。面对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的双重课题,中村镇探索出“粮药轮作、粮药套种”的新模式。
由乡贤牵头、客商投资的中村镇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创新采用“玉米+柴胡”“牛蒡子+柴胡”等套种组合,灵活运用“两粮一药”“两药一粮”的种植搭配,打破了传统农业“单一种植”的局限。“这相当于让一块地发挥出了两块地的效益,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中村镇中药材基地负责人李文龙解释道。
这套成熟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示范带动效果显著。基地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通过订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中药材高达15000余亩。小小的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超1500吨,年产值达1350万元,成了全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标杆。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宁县将农户深度嵌入产业链条中,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其内生动力,让产业的“根”扎得更深,让农民的“钱袋子”鼓得更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