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庆阳市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抓手,突出扩量转型、延链补链、绿色循环、创新驱动、质量管控等关键环节,全市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绿色畜牧产业“集群成链”,呈现高质高效发展态势。预计2023年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545万只、148万头、7465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21万吨,畜牧业实现一产增加值51.2亿元。
今年以来,庆阳市坚持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抓手,突出扩量转型、延链补链、绿色循环、创新驱动、质量管控等关键环节,全市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绿色畜牧产业“集群成链”,呈现高质高效发展态势。预计2023年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5万头、545万只、148万头、7465万只,肉蛋奶产量达到21万吨,畜牧业实现一产增加值51.2亿元。
一是坚持扩量转型,构建现代畜禽养殖体系。按照“全市一盘棋、一县一特色”产业布局,因地制宜推进畜禽养殖区域集聚发展,镇原肉鸡出栏稳居全省第一,环县百万只肉羊产业大县,西峰区、镇原县、宁县10万头生猪大县地位更加稳固,镇原、宁县连续三年列入肉牛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县。坚持规模养殖与农户养殖齐抓,实施整乡整村推进,大力培育养殖专业乡镇、专业村和养殖大户,走“小群体、大规模”的饲养量扩张路子,年内新增牛羊养殖专业乡镇6个、专业村53个、养殖大户3000户。推行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标准化生产技术,年内新建规模养殖场52个、新创建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家,全市畜禽养殖规模率达到63.5%。
二是坚持延链补链,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引进正大、福建圣农、东方希望等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壮大中盛农牧、庆环制种、伟赫乳业等地方企业,市级以上畜牧业龙头企业达到31家。正大3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厂全面建成,在西峰区布设优鲜专卖店3个,推动生猪产业全链闭合发展。圣越农牧肉鸡屠宰二厂建成投产,企业实现并购上市,为全市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可借鉴新模式。中盛食品加工厂肉羊就地屠宰量达到60万只,较上年翻一番。“环县羊羔肉”荣获“中国畜牧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保护奖、品牌传播奖”两项大奖,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专供产品,品牌价值达52.02亿元。镇原肉鸡产品直供肯德基,成为华润万家、大润发等大型商超固定供应商,出口蒙古、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坚持绿色循环,构建养殖废弃物利用体系。围绕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畜禽养殖粪污日常监管,建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实现畜禽粪污由“治”向“用”转变,努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1066吨,通过全量还田、沼气利用、生产有机肥、装填菌菇袋料等方式处理利用畜禽粪污903万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7%。依托粮改饲、秸秆饲料化利用、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等项目,大力发展以饲用玉米、紫花苜蓿等为主的优质高产牧草,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秸秆揉丝粉碎、膨化等加工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程度。全市农作物秸秆产生量158万吨,饲料化利用量91.28万吨,饲料化利用率72.23%。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构建科技推广应用体系。做强种业 “芯片”,依托庆环肉羊制种有限公司联合科研院所,加快推进适合庆阳的舍饲专门化肉羊新品种培育,选留杂交育种群F1代3800只、F2代1690只。依托庆城奥群公司,初步完成“奥白绵羊”新品种中间试验。加强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建成早胜牛保种场4个。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建办畜禽科技示范点35个。大力推广杂交改良、全混合日粮、分群分阶段精细饲喂、高效育肥、麦后复种饲草等降成本、增效益技术,为畜牧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是坚持质量管控,构建现代动物防疫体系。落实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行规模养殖场“二对一”包抓网格化监管。开展规模养殖场程序化免疫和散养户集中免疫,建成市级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区域中心1处,创建国家级无布鲁氏菌病小区1家,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维持在95%以上、免疫合格率保持在84%以上。持续开展兽用饲料加工、畜禽屠宰、瘦肉精和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全覆盖诊断式排查养殖场(户)和各类加工企业,创建市级达标减抗场10家,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疫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