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越千里山海,情系黄土高原。自2021年天津市河东区与宁县开启东西部医疗人才帮扶协作以来,双方不断深化医疗帮扶协作,把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医疗人才选派、医疗设备援助等方式,为宁县卫生健康事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全媒体记者 李建强 通讯员 杜泽龙)跨越千里山海,情系黄土高原。自2021年天津市河东区与宁县开启东西部医疗人才帮扶协作以来,双方不断深化医疗帮扶协作,把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工作,通过医疗人才选派、医疗设备援助等方式,为宁县卫生健康事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河东区共选派44名医疗骨干,先后五批次奔赴宁县四家核心医疗机构,用专业与坚守搭建起两地健康协作的“连心桥”,这支涵盖6名高级职称、20名中级以上职称的精锐队伍,以超过65.9%的一年以上帮扶占比,在陇原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协作共赢的动人篇章。
互访交流 提升自身过硬本领
“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医疗帮扶更要实打实、心交心。”河东区与宁县两地卫生健康部门从顶层设计入手,筑牢协作根基,精准对接帮扶重点,明确“派出去学经验、请进来授技术、沉下去促提升”的核心目标,为帮扶工作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实保障。

河东区与宁县召开卫生健康协作座谈会
而在人才交流方面,2021年以来,河东区累计选派30名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赴宁县开展医疗帮扶工作,深度参与管理决策与临床带教。与此同时,宁县也先后分五批选派94名骨干医务人员赴河东区进修,全方位汲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这种“互融式”交流不仅拓宽了医务工作者的视野,更实现了医疗技术与服务理念的深度交融。
此外,针对部分设备使用不充分、人才流动性大、长效机制待完善等问题,双方还就积极投入专项资金更新基层医疗设备,搭建远程会诊平台;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模式,3年内培养50名骨干医技人员;完善绩效考核与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等进行有序规划,确保帮扶工作可持续推进。
改善硬件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针对宁县基层医疗设备薄弱、服务能力不足的痛点,河东区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帮扶原则,累计投入732.5673万元协作资金,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其中:投资310万元配备健共体巡诊车3辆,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5所,为全县6所医疗机构配备了DR各1台,配置负压救护车4台,为宁县第二人民医院购置腔镜设备3台,补齐了部分机构的设备“空白点”。如今,宁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标成为现实。

河东区医疗专家在宁县人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
技术帮扶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让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河东援宁专家累计开展义诊30余次,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参与疑难病例讨论218次、教学查房416次、手术带教76例,在13个乡镇卫生院开展专题讲座20余场,将先进技术与诊疗规范送到基层一线。与此同时,河东区中医医院与宁县3家县级医院签订结对帮扶协议,标志着两地医疗资源共享、联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勇于担当 演绎千里温情故事
东西部协作的时代浪潮中,无数医疗工作者用行动诠释着职业担当,跨越万水千山,奔赴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为宁县当地群众带来健康的希望。来自天津市河东区富民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管护师孙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2025年7月,她告别故土赴宁县人民医院老年科帮扶,面对当地骨科患者长期卧床易引发压力性损伤的难题,连夜整理课件开展专题培训,将压疮鉴别与护理技巧倾囊相授。

宁县医务人员赴天津学习中医适宜技术
7月21日,一位髋骨骨折高龄患者因长期卧床出现骶尾部压疮,孙娜与护士长共同制定方案,采用新型敷料结合氧疗疗法,仅用10余天便让患者创面愈合、顺利出院。8月26日,因水土不服腹泻一天、仅靠米汤支撑的她,接到会诊通知后立刻投入工作,为多名压疮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亲自换药并指导家属科学照护。“克服水土不服、语言障碍不算什么,看到患者康复就是最大的满足。”孙娜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她用专业与坚守传递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

天津市河东区鲁山道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超和上杭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春茹在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支医
从渤海之滨到黄土高原,千里距离挡不住协作的脚步;从设备支援到人才培养,多元举措筑牢了健康防线。天津河东区与宁县的医疗帮扶,不仅是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实践,更是共同富裕路上的坚实支撑。未来,两地将继续深化务实合作,让健康之花在陇原大地持续绽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健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