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县依托“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将种植业秸秆、养殖业粪污转化为菌业基料,形成“秸秆—菌棒—废基料—有机肥”的闭环链条。2025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5634.93吨,其中,香菇、双孢菇、羊肚菌等品种贡献突出,双孢菇产量占比超30%,成为市场热销的“拳头产品”。
(全媒体记者 梁晓飞)宁县依托“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将种植业秸秆、养殖业粪污转化为菌业基料,形成“秸秆—菌棒—废基料—有机肥”的闭环链条。2025年上半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5634.93吨,其中,香菇、双孢菇、羊肚菌等品种贡献突出,双孢菇产量占比超30%,成为市场热销的“拳头产品”。
宁县焦村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甘农蘑力、百禾农业等5家龙头企业,建成智能化菇房和标准化大棚。众泽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菇房通过精准调控温湿度,实现猴头菇、灵芝等高附加值品种的周年化生产,首批猴头菇干品产量达1400公斤,土地利用率提升3倍;宁县食用菌产业的突破,离不开技术创新的驱动。庆阳晶晶生物科技公司采用液体菌种发酵技术,将黑木耳培养周期缩短5—7天,实现“一年三茬”生产。此外,宁县与陇东学院、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理论+实践”培训体系,2025年已举办食用菌技能培训班12期,培训技术人员和菇农超2000人次。
宁县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焦村镇街上村村民贾亚亚利用闲置库房种植平菇,首批菌棒产出鲜菇3000公斤,收入达3万元。“政府提供菌棒和技术指导,我们只管种,企业保底收购,风险小、收益稳。”贾亚亚的案例,是宁县“企业管两端、群众管生产”模式的生动写照。
目前,宁县已培育食用菌生产示范户140户,投入菌棒12万棒,户均年增收2400元以上。通过“统一建棚、借棒还菇”“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机制,全县食用菌产业带动就业超3000人。
在宁县,食用菌产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生态卫士。随着“三元双向”模式的深化,宁县将以循环农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这片黄土地上的食用菌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成为西北农业绿色转型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