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龙:扎根一线 用爱和智慧浇灌未来

摘要:秋日的清晨,空气清新,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宁县早胜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校园里时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在七年级(6)班的教室初见付海龙,皮肤黝黑,架着一副眼镜,身着休闲装,看起来阳光帅气、文质彬彬。他正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数学习题,现场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生动和谐的画面让看起来复杂的数学题瞬间变得生动有趣。

(全媒体记者 李建强 徐艳荣)秋日的清晨,空气清新,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宁县早胜初级中学的校园里,校园里时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在七年级(6)班的教室初见付海龙,皮肤黝黑,架着一副眼镜,身着休闲装,看起来阳光帅气、文质彬彬。他正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数学习题,现场师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生动和谐的画面让看起来复杂的数学题瞬间变得生动有趣。

付海龙正在上课

今年43岁的付海龙,从教22年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作为数学教师,他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教学成果显著,联考、中考成绩均居于全县前列;班级管理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以“活动育人,润德于心”为育人导向扎实开展工作,班级管理成效显著,受到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002年,付海龙从宁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带着满腔热情回到故乡,在良平学区付家小学任教,此后便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人民教育工作者。初到学校,尽管学校住宿、饮食条件差,手机信号不稳定,但他依然坚定地对学校领导和老师表态:“付家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上级将我分配到本村任教,这是对我工作的支持和信任,我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付海龙正在和同事研讨数学课题

“择一事终一生”。付家小学作为良平学区下属的村小之一,远离乡镇中心,尽管教学和生活环境条件简陋,但每当付海龙看到农村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和纯朴稚嫩的心灵,他更加坚定了扎根教育教学的信念,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所任教的付家小学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全学区前列。

凭借着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2007年8月,付海龙调任到了宁县早胜初级中学工作,工作单位虽然换了,但他对教育工作的热情依然没变。

付海龙正在为学生辅导习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早胜初级中学,付海龙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和小学相比,初中的课程增多,内容系统化,这就要求他要以更高的标准去为学生授课。他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并借助各种课改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包”。在付海龙的不断努力下,他的数学课不但被学校评为优质示范课,本人还被评为“校级教育名师”。

“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付海龙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用温馨的语言教育学生,用亲人般的爱感化学生。

此外,每接一个新班,付海龙还坚持到学生家里走访,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和性格,特别是乡村留守孩子,他总会挤出时间走门串户,与学生促膝谈心,与家长换位交心,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凭借着勤恳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虚心好学、顽强拼搏的精神,他所任教班的数学成绩一直处于全级前列。

付海龙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2020年,他右腿膝盖半月板受伤,但他依然坚持带病上课,从未因自身原因少上过一节课。

付海龙正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数学习题

在同事眼中,付海龙是一位追求务实的实干家,在学生心中,他是一位可敬的好老师。

“付海龙是一名对教育工作有着深厚情怀的追梦者,以行动践行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对工作有热情,对学生有爱心,班级管理工作细致入微,关心、关爱每一个孩子,努力使每一个孩子出彩。在教学工作中肯钻研,善学习,懂方法,教学业绩突出,他是学校的教育教学骨干,善于团结和带动身边的同事,给予年轻老师很多的关爱和帮助,引领我们一起学习新课标,探索新教法,这使得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提起付海龙,同事姜聚元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付海龙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感染着每一位曾经所带过的学生,“付老师不但板书工整整齐,而且讲课清晰而条理分明,哪怕是最基本的内容,也会反复强调,确保我们真正掌握。”九年级五班学生张子轩说,“他还对我们有爱心,教学方法也十分有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我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付海龙正在备课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海龙先后获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模范班主任”“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教学名师”“烛光奖”“教育名师”及“宁县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育就像种树,我不一定能看到所有树都长成参天大树,但只要每一个季节都好好浇水、施肥,看着它们枝繁叶茂,我就会很知足。”付海龙说,“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为学生点亮前行的路,用爱与智慧培育学生的成长。”

二十二载春秋冬夏,周而复始,如今,付海龙依然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晚自习辅导、早自习跟读……在三尺讲台上,他用热情继续扎根教育教学的这片土地,用知识的种子播撒希望,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未来。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