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3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获悉,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庆阳市董志塬保护条例》。
8月13日,记者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获悉,7月31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庆阳市董志塬保护条例》。
董志塬是世界上黄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拥有美丽的景观资源,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和极高的生态、历史文化价值。立法对其进行保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扛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进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支持董志塬申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推进文化保护传承的法治支撑。
《庆阳市董志塬保护条例》共七章四十六条,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小切口”着手确保条例立得住。条例发挥地方性、综合性立法优势,聚焦董志塬保护的核心主题,紧盯董志塬塬面萎缩问题,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求,突出“面积不减少、功能不退化、生态有改善、质量有提升”目标,标题高度聚焦、各章结构严谨、内容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庆阳特色。二是总结实践经验,以特色化规定确保条例真管用。条例充分吸纳庆阳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一方面,对董志塬规划编制程序、规划内容及管控要求提出具体要求,肯定分区治理保护的制度性成果;另一方面,将具有庆阳特色的固沟保塬经验上升为法条规范,规定了落实四道防线布局的具体措施,通过细化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设施管理维护、林草植被恢复、蓄水工程建设、城镇排水建设、河道治理等规定,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有力、管用。三是突出文化保护,以接地气内容确保条例有温度。条例围绕推动董志塬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对董志塬文化的形成、形态作出概括规定,从农耕文化、岐黄文化、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保护等方面提出政策性、鼓励性规定,强调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回应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关切。四是强化监督保障,以强制性效力确保条例行得通。条例明确了董志塬保护工作监督保障机制,针对违反水土流失防治、自备井管理、排水设施建设等4种行为,设定了法律责任,增强了条例的强制效力,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具体依据。
作者 / 庆阳融媒记者 张昶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