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粉鱼丨庆阳人的消夏密码

摘要:六月的陇东高原,烈日照耀着黄土塬上的每一寸土地。庆阳的街头巷尾,树荫下支起的小摊前,总能看到人们捧着一碗晶莹剔透的“凉粉鱼”,“哧溜”一声,额头上的汗珠还未擦干,嘴角却已扬起满足的笑意。

六月的陇东高原,烈日照耀着黄土塬上的每一寸土地。庆阳的街头巷尾,树荫下支起的小摊前,总能看到人们捧着一碗晶莹剔透的“凉粉鱼”,“哧溜”一声,额头上的汗珠还未擦干,嘴角却已扬起满足的笑意。 

凉粉鱼,并非真正的鱼,而是用荞麦面或豌豆淀粉制成的凉粉,用特制的漏勺一压,便滑入凉水中,形成一条条形似小鱼的面食。浇上酸辣的汤汁,撒上香菜、蒜泥、油泼辣子,再配上一勺老陈醋,酸香开胃,清凉解暑。  

在庆阳,凉粉鱼不仅是夏日小吃,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用最朴素的食材,对抗最炎热的季节。  

庆阳地处陇东,气候干旱,夏季酷热。在过去,新鲜蔬菜难得,人们便用荞麦、豌豆这些耐旱作物制作食物。荞麦凉粉口感爽滑,豌豆凉粉则更加筋道,两种原料的不同搭配,让凉粉鱼有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制作凉粉鱼的关键在于“漏鱼”—淀粉糊熬好后,趁热倒入带孔的漏勺,轻轻晃动,让淀粉糊滴入凉水中,瞬间凝固成“小鱼”。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考验手艺,力道大了,“鱼”会断;力道小了,“鱼”会粘连。老手艺人手腕轻轻一抖,一碗凉粉鱼便如游鱼入水,颗颗分明。  

在庆阳,凉粉鱼是街头巷尾的常见美食。学校门口、集市角落、老巷深处,总能找到几个凉粉鱼摊子。摊主多是上了年纪的大娘或大叔,手法娴熟,一边和食客唠着家常,一边麻利地调着料汁。  

“娃,要不要辣子?”  “多放点醋,酸些才美!”  简单的对话里,透着浓浓的乡情。 

凉粉鱼的吃法也颇有讲究—有人喜欢干拌,让每一根“小鱼”都裹满辣子和蒜泥;有人偏爱带汤,吸溜着酸辣汤汁,连最后一口都不放过,再配上一个刚出锅的油饼,便是庆阳人最地道的夏日套餐。  

如今,凉粉鱼仍是庆阳人夏天的标配,但传统的手工制作却逐渐被机器取代,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买现成的凉粉,而非自己熬制。街边老摊也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装修精致的凉皮店。  

但总有一些老庆阳人,依然守着家里的漏勺,坚持手工制作。对他们来说,凉粉鱼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记忆—儿时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盛夏午后和小伙伴蹲在树荫下分食一碗凉粉鱼的快乐,还有那永远回不去的旧时光。  

在庆阳,凉粉鱼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复杂的工艺,但它承载着黄土高原上最质朴的生活哲学—用最简单的食材,熬过最炎热的季节。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