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庆阳地方文化特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摘要:庆阳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宣传载体,搭建教育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团结奋进的民族力量。

庆阳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宣传载体,搭建教育平台,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聚团结奋进的民族力量。

一是弘扬历史文化,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市、县民族工作部门不断认识到历史文化在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坚持打牢理论基础,培育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成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育马啸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专家。坚持抓点示范,将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庆城博物馆等打造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使其成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让各族群众通过文物典藏了解庆阳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内核,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对全市各级博物馆、纪念馆、开放文物保护单位讲解词进行了全面修订、论证和审核把关。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大赛、全市导游从业人员培训班,提升了广大讲解员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能力、把握能力和讲解能力。深入挖掘岐黄文化内涵,建立了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举办“人工智能+中医药”产业生态大会暨岐黄大讲堂,推动了岐黄文化的创新发展。加强馆际互动交流,举办流动展览、主题社教活动,开展研学实践,让“馆”动起来,让文物“活”起来,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是弘扬民俗文化,搭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鉴桥梁。香包陇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和陇东民歌并称“庆阳五绝”,作为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市、县民族工作部门加强对民俗文化艺术形式的利用,引导庆阳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以“融”的理念,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香包、剪纸、皮影创作,设计制作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的《锦绣中华》《同族同根同向党》《同心同向》等一批陇绣、剪纸和香包作品,尤其是同心锁、石榴枕等香包文创产品广受好评。组织创编了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文艺作品皮影现代剧《情谊手帕》、南梁说唱《民族团结代代传》、情景剧《边塞情怀》在庆曲社、环州故城常态化演出,推动庆阳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的创新载体,搭建了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大力实施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展示宣传工程,全市打造了融合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庆阳特色民俗文化元素的主题公园、广场和长廊等30多处。文旅部门组织创作剪纸时装秀亮相天水、鄂尔多斯等地,赴银川、固原、延安等周边城市开展“香约庆阳”文旅推介,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注入了新内涵。以节为媒,市民宗委利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举办了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创产品征集展陈活动,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潜移默化增进广大群众“五个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弘扬红色文化,凝聚新时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进力量。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生动载体。庆阳是全省唯一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增进广大各族群众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培树了南梁革命纪念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2个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引导各纪念馆积极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通过开展革命故事宣讲、举办主题展览、瞻仰革命遗址,实施大思政实践教学、理论宣讲微视频、红色主题户外拓展培训项目,切实让红色文化成为了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路径。庆阳市唯一的民族乡——五顷塬回族乡,立足辖区习仲勋旧居、郭廷藩旧居、新正县委驻地、子午岭回族五姐妹支援革命等红色资源,深挖其丰富内涵,打造集红色研学、乡村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红色研学旅游体验村,引领乡村振兴,奏响了“富民强村、景美人和”的红色美丽村庄发展曲。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