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县联社大力支持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摘要:正宁县宫河镇王录村是一块红色热土,1937年2月至8月,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曾在王录村住了将近5个月,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财富。加之该村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地域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禀赋,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王录村立足红色底蕴、乡村风貌、特色产业,按照“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绿资源”潜力,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将“土特产”打造成为“金品牌”“大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持续增收。

宁县宫河镇王录村是一块红色热土,1937年2月至8月,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曾在王录村住了将近5个月,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财富。加之该村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地域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禀赋,适合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王录村立足红色底蕴、乡村风貌、特色产业,按照“以文塑旅、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路,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百千万工程,充分挖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绿资源”潜力,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将“土特产”打造成为“金品牌”“大产业”,有效带动了群众持续增收。

作为地方金融机构,正宁县联社宫河信用社积极配合响应当地政府政策号召,坚决扛起“农信姓农、农信为农、农信兴农”的使命担当,主动汇报沟通镇党委政府,找准金融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支点”,靠前服务、解民所需,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拉板糖,又名腊板糖。是王录村特色传统手工食品,其以优质小麦、黏米做原料,经蒸熟、搅拌后,反复拉扯晒干而成,既是当地群众祈福求安、祭拜灶神的必需品,也是民间探亲访友、敬老爱幼的实惠礼品,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拉板糖的创新发展和利用,对“守望乡愁、带富一方”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拉板糖制作技艺非遗传人的王新红、王满仓兄弟俩人早年就在从事拉板糖制作销售,在当地小有名气,是拉板糖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代表人物。提到创业最初的那几年,王新红感慨地说道:“那时候我白天路边摆摊销售,晚上加班加点制作拉板糖,一个人要干几样活,确实很不容易。从一开始的路边摊到现在的乡村工坊,拉板糖能走到今天,真的要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和咱们农信社的资金支持。”

在支持产业的过程中,宫河信用社充分发挥金融助理、金融副镇长优势,第一时间从获得当地小微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名单,在全辖范围内扎实开展送资金、送服务、送政策“三送”活动,金融助理在走访得知王新红、王满仓兄弟想要进一步扩大拉板糖生产规模时,立即与其取得联系,定制了个性化的融资方案,近年来分别为其发放贷款累计100万元,带来了金融“及时雨”。利用这笔资金,王新红在红一军团政治部旧址附近建起了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乡村工坊、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传习所,在传承传统手工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产加工环境、工艺流程,丰富产品种类,兄弟俩分别注册了“甜在心”“福美味”拉板糖商标,着力打响王录拉板糖品牌,推动拉板糖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成的乡村工坊每天可生产拉板糖300-400斤,日均销售2000元以上,先后培养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乡村工匠及传承人约100余人,吸纳带动传统艺人近百人就业创业。

在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宫河信用社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甘肃农信手机银行APP“飞天e生活·农信优选”专栏上线了王录拉板糖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销售渠道,助力拉板糖走出去,线上累计销售5万余元。积极为“富康正宁、王录情怀”抖音直播平台开立公户,提供便捷金融服务,通过“党建联盟”“一村一讲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王录拉板糖,不断扩大产品知晓度和影响力。

正宁老豆腐是正宁美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富含铁、磷脂、纤维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白嫩若脂,豆香纯正,润滑爽口,既出入于寻常百姓家中,也能跻身于高档酒楼内。2018年正宁老豆腐制作技艺被公布为庆阳市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作为非遗传承人,王新红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商机,借助宫河信用社提供的信贷资金,主动传承正宁老豆腐制作技艺,毗邻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乡村工坊建成了正宁老豆腐体验坊,打造了非遗沉浸体验区,游客既可以品尝拉板糖、老豆腐等特色美食,也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美食加工过程,现场参与制作,互动性和体验感显著提升。正宁老豆腐体验坊日销500元左右,每日接待游客100人(次)。

“借助红色资源和党的好政策,在我们兄弟二人的带动下,我们村还有两户人家也在从事拉板糖制作,4名外出打工人也参与其中。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拉板糖、老豆腐等正宁非遗美食做大做优,一直传承下去,让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好的日子。”王新红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说道。

在此基础上,王录村建成游客接待中心、战士剧社、红色研学基地、农耕展示馆、匆匆那年怀旧面馆等文旅场所,挖掘旱烟销售和簸箕、凉皮制作小作坊各一处,积极接待团建活动,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借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有力机遇,宫河信用社将办公地点“搬”在了最前沿,金融助理常态化进驻非遗体验区,为游客宣讲各类金融知识,宣传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用金融担当持续为产业发展增亮“底色”,收回以前年度贷款23户160多万元。此外,宫河信用社持续推动金融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积极融入当地产业发展格局,为宫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参与农户提供信贷支持215万元,支持代店村原20座镀锌钢架设施蔬菜废旧大棚的搬迁升级改造,并扩建至37座。主动与当地大葱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联系,及时了解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定期进行金融辅导,量身定制贷款计划,今年共发放大葱种植贷款86笔,金额625万元,助力擦亮宫河大葱“金字招牌”。按照“家庭农场+基地+农户+信用社”的模式,加强与镇政府以及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协会的沟通交流,紧盯中药材种植上下游产业链融资需求,为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供高效、快捷的信贷支持,累计发放中药材种植贷款157笔,金额1970万元,助力中药种植业“向下扎根”。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