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摘要:近年来,华池县紧紧围绕全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总体部署和中药材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县委、县政府准确定位、科学决策,谋划提出了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把中药材作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富民增收产业来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支撑、主体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升级、提质增效、快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年来,华池县紧紧围绕全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总体部署和中药材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气候优势,县委、县政府准确定位、科学决策,谋划提出了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把中药材作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富民增收产业来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支撑、主体带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中药材产业延链升级、提质增效、快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规模效益快速提升。在稳定原有示范格局的基础上,坚持标准化和仿野生种植“两条腿”迈进,以黄芪、黄芩为主,抓主保重、规模推进,种植规模及整体效益稳中有增。2023年底,全县建成重点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15个2.73万亩(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1.18万亩,种子种苗基地0.55万亩),辐射带动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14.96万亩,总产量达到3.5万吨、总产值5.8亿元,带动全县1.5万户药农,户均增收5850元、人均增收1300元以上。2024年,计划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10个1万亩,药源基地1处1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6000亩,辐射带动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13万亩以上。目前,全县中药材栽植及播种工作有序开展,已完成种植2.8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9%,预计8月底前可完成全部种植任务。

二、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按照“五个一”包,抓机制和“331+”发展模式,着眼实现中药材产业发展“五集”效应,组建起了基本健全的县、乡、村产业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和省、市、县技术服务体系;按照“户入社、社入企,严密组织、完善机制”的产业体系建设框架,依托龙头企业华池县恒烽中药材苗林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全域覆盖,吸纳县内5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万农户积极参与中药材种植,农户通过土地、劳务、资金、机械等方式入股,企业、合作社以每亩50-400元的流转费流转农户土地,农户到       、合作社种植基地及加工厂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2万余元。林镇乡通过成立(村社合一)合作社,采取产销闭环的方式带动全乡有意愿农户进行中药材种植,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合作社按保底收购价回收毛药,同时聘用周边农户在合作社务工,进行种植、锄草、分拣、加工药材等,务工农户人均年收入5000-6000元。构建起了稳固的生产体系,推动了全县中药材产业顺利发展。

三、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全县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坚定走仿野生种植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路子,同时全面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田间管理绿色化、技术措施标准化,确保中药材产品品质有保证、生产可持续。瞄准节本增效目标大力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在五蛟镇、怀安乡、白马乡等5乡镇建设黄芪、黄芩、甘草等种子种苗繁育基地6000亩,有效解决县内种子种苗短缺、生产成本居高的问题。以园区创建引领产业发展,按照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标准化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快省级中药材产业园建设进度,目前已建成仓储库房5座、加工车间4座、晾晒场1处、储藏冷库1座,科研大楼1栋,正在进行交易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加工设备,提升加工能力,促进中药材高质高效发展。

四、品牌培育稳步推进。为了提高中药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增加中药材产品的经济附加值,重点打造了柔远孙家川恒烽中药材产业园、五蛟刘家湾陇东药用植物展示园2处加工基地,建成中药材初加工、浓缩提取及酸枣仁加工等生产线7条,开发黄芪饮片、金银花茶、金银花酒等产品8个,注册“陇东恒烽”商标1个,完成中药材黄芪、黄芩、甘草、金银花有机认证4个,黄芪、黄芩、甘草、柴胡GAP基地建设及黄芩地理标志认证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华池道地中药材品牌培育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作者:华池县农技中心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