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乡村,苜蓿是随处可见的一种草。田间路畔,河沟山坡,院落门前,到处都有苜蓿的芳踪,它与农人的缘分太深了。
在乡村,苜蓿是随处可见的一种草。田间路畔,河沟山坡,院落门前,到处都有苜蓿的芳踪,它与农人的缘分太深了。
春风驱走了山里的寒意,山川草木醒了,苜蓿也醒了,争先恐后地探出小脑瓜,一簇簇、一片片,绿油油地亮出黄土地的底色,俨然是春光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年少时的天,总是蔚蓝如洗,慢悠悠浮着三两朵白云。我们喜欢跟上大人,提个小篮,呼朋引伴,浩浩荡荡地向山坡进发。正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几处草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如诗如画的情景,大地上氤氲着草木新发的气息,苜蓿叶在热热闹闹地滋长。
刚长出的苜蓿还紧贴着地面,孩子们总是心急,刨开苜蓿苗周围的土,拣大的“噌噌”地掐,这儿掐几把,那儿掐几把,静不下心来。母亲则跪在地里用刀刃小心翼翼地或割或剜,神情专注,时光在微风中溯游。
母亲讲起她童年时的故事,我姥爷去世早,母亲的弟妹幼小,家里就靠她这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春天拾野菜,秋天拾洋芋蔓、剥榆树皮填肚子。有一年终于熬过了饥寒交迫的冬天,草木又新生,母亲就和一群伙伴偷偷去剜苜蓿,有次被社长发现了,被他咒骂着追打着,他们一连跳下几道高高的地埂,拼命奔逃,不是篮子丢了就是苜蓿倒光了,差点摔坏了人,总算逃过一劫,而那一点点可怜的苜蓿芽,就成了社长的战利品,山洼里回荡着孩子们恐惧又凄凉的哭声。
人在生存受到威胁之时就会去冒险,于是他们相约在晚上点着灯去剜苜蓿。如豆的灯火在风中摇曳,熄灭,点燃,再熄灭,再点燃,提心吊胆掐上些救命的苜蓿芽便匆匆回家,远处的山头传来野狼的哀嚎,但他们不怕,还有什么比饥饿更让人可怕的呢?
没几天,全村人都找不到任何可吃的食物了,饿极的人们什么也不怕了,都疯狂地剜苜蓿,所有的苜蓿地里都是蹲着跪着,甚至爬着想靠这些幼小的芽儿活命的人,这些芽儿一一被剜过一刀,过几天,长一点,又剜,又长,又剜……
那个饥饿的年代,苜蓿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苜蓿命牢,只要不剜死它的心。”母亲站起来,伸着腰身,望着一山洼碧玉似的苜蓿说。
有个大孩子带头背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我们便跟上唱歌似的一遍又一遍背诵。母亲接着说:“诗歌我不懂,但你看这苜蓿芽咱们年年剜啊掐啊,但它又长大了,又是年年割,一年割两三茬,它耐寒耐旱耐疼痛,命大得很。”母亲微笑着,继续跪着剜,哼唱着古老的歌,憨愣愣的苜蓿芽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向蓝天道谢,向大地道谢。
当中医的父亲常说:很多平常的植物,中医很早就认识到它不仅能提供营养,而且还能疗疾祛病,有医家指出,苜蓿“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难怪父亲格外看重这些普通到低贱的草木,它是用自己的生命养活别人的生命啊,我不禁对柔弱的、匍匐在地的苜蓿刮目相看,心生敬畏。
家乡放蜂的人多,在苜蓿开花时节,也是蜜蜂采集花粉最忙的时节,那朵朵紫色的小花,一朵挨一朵地连结起来,厚墩墩,毛茸茸,一眼望去,就像绿毯上又盖了一床床紫色的锦缎,华贵袭人,山风吹来,整个山坡起伏着紫色的波浪,花香草香汹涌澎湃,令人心旷神怡,也醉了养蜂人的心。
苜蓿花开过后,还有一项“大工程”,就是割苜蓿。太阳火辣辣地烤着,齐胸的苜蓿可谓密不透风,蒸腾出雾一样的水汽。山坡上尽是戴着草帽割苜蓿的人,挥舞着镰刀,“嚓嚓”地割。我最怕地里密密麻麻的各种虫子,乱窜的、蠕动的、咬人的,吓得人浑身不自在,还有尘土落在皮肤上,被汗水一蜇,又疼又痒。但还是得忍受着,趁着红红的太阳,苜蓿才容易晒干。有时我嚷着不割了,母亲就平淡地来一句:“苦哪里有好下的呢?苜蓿越欢越好啊,养得猪肥牛羊壮,人才高兴啊。”抬头只见母亲低着头,躬着腰身,一镰刀一镰刀“嚓——嚓——”地割着,帽檐下花白的头发浸在溪流般的汗水里。
这几年,我们都离开了家乡,家里也不养牲畜了,十几亩苜蓿父母也割不动了,便将其送给几家养殖户,本来可以卖的,但父母都舍不得。
随着人们膳食思维跳跃性的改变,苜蓿的身价大增,它是纯天然绿色无污染的蔬菜、食疗佳品。家乡人用苜蓿酿造出高科技食中尚品——“长征牌紫花苜蓿速溶颗粒茶”,苜蓿这“生命之草”“植物之父”在新时代大变身了。
周末回老家,我和母亲、孩子,提着篮子,慢慢走上山坡,一路鸟儿啁啾,风拂万物,醇香弥漫,浪一样猛烈地激荡着我的五脏六腑,放眼望去,苜蓿在阳光下微笑着,不露声色地散发着悠悠的香,像沉浸在甜蜜的梦中。母亲又徐徐地讲起苜蓿的往事,往事的缝隙里,钻进了阳光。
喜欢和父亲读《本草纲目》,读到“时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茂谓之连枝草。”苜蓿受恩于阳光,回馈于农人。新春又来,它的根一定又扎深了,也更加柔韧了。
阳光正好,就任苜蓿热热闹闹地生,安安静静地长,书写它新的故事吧!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