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环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力推进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今年以来,环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全力推进巩固拓展搬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科学谋划,组织有力。一是加强领导。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二是健全机制。按照中央、省、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着重从搬迁群众务工就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社区管理等方面深入研究,制定了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实施方案》和《环县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发展规划》,适时印发工作方案、任务通知、督查检查等文件,指导、推进后扶工作有序开展。三是合力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各相关责任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工作思路,主动入位、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形成完善的帮扶体系。四是严督实考。研究制定了《环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考核办法》,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年度考评,实行量化考核,明确奖励机制,通过严格奖惩倒逼任务落实。
二、多措并举,真帮实干。一是摸底数、建台账。对全县安置点住户进行全面摸底,精准、详实掌握每户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兜底保障等基础信息和每个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建立和完善后续帮扶县、镇、村“三级”产业、就业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是查短板、补弱项。对标查找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社区管理、社区融入、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统筹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支持和帮扶力度,根据农户意愿,与全县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同步享受普惠政策,确保各项扶持措施落地落实。全年累计争取中、省、市各类资金5292万元,实施配套项目及基础设施维修项目26个。县、乡克服困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按上级要求时间节点建成投用,高效率、高质量发挥了投资效益。三是定标准、整资料。要求乡镇按照标准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档案资料,县局指导乡镇健全完善、规范装档,确保后续扶持工作过程扎实、结果真实。
三、精准扶持,成效显著。一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面摸排,查缺补漏,根据各安置点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条件和搬迁户自身发展能力,精准施策,形成产业发展扶持台账,建立到点到户产业扶持发展台账,实现了符合条件的搬迁群众产业扶持全覆盖。二是就业帮扶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就业信息台账,做到“一人一卡、一点一册、一月一更新”。并充分利用对口帮扶资源,加大劳务输出组织力度,巩固外出务工就业。集中安置点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4101户12007人,已就业4101户10915人,就业率90.9%,实现了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其中:省外就业2607人,省内县外就业1177人,帮扶车间稳定就业28人,周边基地、园区、龙头企业等带动375人,公益性岗位498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其他类型就业6230人。依托安置点建办的产业基地、帮扶车间及其他项目,积极开设用工岗位,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充分利用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结合人社部门组织开展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搬迁群众170人。严格落实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收入、能致富”。环县光明路“数字就业中心”的成立,更是为当地群众特别是安置点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的岗位,有效保障了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就业增收,初步实现了群众“家门口就业、打零工增收、满意度提升”的综合效果。三是安置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健全。实施完成后续产业项目2个,建成蔬菜大棚10个、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庭院经济1处,直接带动106户农户发展种、养特色产业,户均可增加年收入1万元以上。107个集中安置点水、电、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完备运转正常,满足群众入住基本需求,就学、就医、养老等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搬迁安置点正在蝶变为住有宜居、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民生“幸福高地”。
来源:环县乡村振兴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