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环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凝心聚力推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初步实现了村村都有灵活的收入渠道、稳定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强了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县25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754.77万元,村均收入14.96万元,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
近年来,环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优势,不断加大政府引导和财政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途径和模式,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凝心聚力推促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初步实现了村村都有灵活的收入渠道、稳定的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强了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为顺利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全县25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754.77万元,村均收入14.96万元,全面消除了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村。
党建引领,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引领作用,调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头兴业创业、发展产业,推行村“两委”成员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全县村党组织书记、班子成员中有251人兼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党员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29个,村干部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5个,3200多名党员活跃在产业链上,引领3万多户群众共同发展创业、壮大经济。同时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公企业和其他个人以多种方式兴办产业或扶持项目发展,支持创业返乡人员回乡发展产业,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环县虎洞镇张家湾村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社”的“村社合一”产业发展模式,着力解决集体穷、群众散、产业衰等现实问题。村党支部着眼做大做强草羊产业,推行草羊业发展“三化模式”,领办了4个种、养合作社,吸纳带动了156农户发展湖羊产业,带动全村羊只存栏达到了12000只,羊产业年收入750万元,养殖户人均增收10500元。为了延长产业链,配套建成了草粉厂和全混合日粮乡村振兴工厂,年收贮青干草3000吨,带动周边600户农户种植紫花苜蓿、大燕麦等优质粮饲草料,年增收360万元,户均纯收入增加6000元,带动村集体年分红15万元。

多元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充分运用清产核资成果,对村集体所属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梳理,摸清总量、理清结构、建立台账、分类盘活。探索物业出租途径、资产参股途径,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将集体资源、资产、资金,量化为股份权利入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取股份收益或进入市场交易。探索资源发包途径,将农村闲置土地依法流转给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公司企业有偿使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展村集体收入来源。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等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一定消费者认可度、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示范乡(镇)、示范村,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具备一定资质能力的工程施工队、农业服务队、运输公司、劳务公司等生产经营实体。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实行劳务总承包方式承接劳务输出、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公司企业后勤等业务。鼓励和支持乡镇对产业发展互融、基础设施互通的村进行整体规划,整合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织、公司等成立联合社或联合发展公司,跨村联动发展产业,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融共通、抱团发展,努力打造“一乡(镇)一业”。环县山城乡9个村党支部成立了党建联盟,共同以村集体经济筹资115万元,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对口帮扶130万元,建设了农产品加工厂,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面向全县农户收购优质粮食,加工厂进行精深加工销售后,将获得利润的10%留作企业发展,剩余90%利润的60%分给9个村集体,40%按照县内所有给该厂售粮农户首次所得金额,进行等比例分配,农户二次获利。
项目扶持,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载体。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内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统筹支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大东西部协作资金、定点帮扶和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符合规定的涉农资金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倾斜力度。吸引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县直各部门统筹安排经费,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减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担农村公益事业的压力。支持通过统一企业加工、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开发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快打造以“甘味”品牌为引领的农产品品牌矩阵,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品溢价空间。持续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培育和保护力度。2023年上半年投入财政扶持资金6105万元,累计达到74255.89万元。环县西沟村借高标准农田建设之机,使全村梯田面积达到1.58万亩。村两委决定发展羊产业,以养羊种草的全产业链,促进西沟村草料内循,成立7个养羊合作社、1个草产业专业合作社、1个全日粮饲料加工专业合作社,让全村农户以资金入股。全村养羊户334户,占在家农户的83.4%;2022年全村羊只饲养量6.5万只,户均达到96只以上,其中饲养量在100只以下的15户,饲养量在100只以上的195户,200-400只的113户,400只以上11户;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7元,其中来自草羊产业收入16950元,占比人均可支配收入84.5%,全县排名第一位,为村集体分红21万元。

政策激励,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纳入评级授信范围,丰富专属金融产品,对资信良好的实行计划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鼓励金融机构依法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以生产经营设备设施、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经营权、资产资源收益权、应收账款等抵质押物申请贷款。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服务的,担保费率原则上不超过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三分之一。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专项保险业务。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确权登记,不征收契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其领办创办或参股的各类经济实体,可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将承包地流转给农业生产者用于农业生产,免征增值税。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畜禽饲养,在规定经营模式下回收再销售畜禽,属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实施村庄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拆旧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满足所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创办或参股的各类经济实体,优先安排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农业农村、城乡规划、文旅、商务、科技等部门机构和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中遴选一批熟悉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组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顾问团,采取“订单+委派”方式,开展产业规划、技术咨询、市场对接、品牌建设等指导工作。对乡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实行季度排名、半年通报、年终约谈。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情况纳入乡镇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进展缓慢、未达到年度目标的乡镇,视情况降低党委书记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等次;差异化确定乡村年度发展目标,对未达标的视情况降低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村党组织书记、相关帮扶单位和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员年度考核等次。全面推行村干部绩效报酬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机制,根据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长情况,按照一定比例,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村干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进行奖励。
规范运营,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保障。规范村级财务管理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之举。开展“三资”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和管理,进一步挖潜开源,鼓励村集体充分挖掘、整合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各类集体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实现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进一步完善村级各项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依托“村财乡管”管理模式,健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强对村级集体资产的全方位监管,落实村集体经济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全面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月调度制度,村登记、乡统计、县汇总,每季度分析一次发展情况,对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项目、问题村开展专项督查监管;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督查的必查内容,全力保障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稳定、高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