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记环县国土绿化行动工作纪实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目标,全面保护乡村绿化成果,持续增加乡村绿化总量,着力提升乡村绿化美化质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努力建设“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环县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对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实施项目,为彻底扭转贫穷落后面貌,确保2020年能够如期脱贫奠定基础。
一、基本情况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北部,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辖10镇10乡,有251个行政村、5个社区、14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83万人,占91.7%,总土地面积1385万亩(①耕地358万亩;②林地440万亩;③其他类587万亩),属革命老区县、国扶贫困县和省级深度贫困县。截止2018年底,全县仍有贫困村156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05个,贫困人口10344户39986人,贫困发生率12.15%,是庆阳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难度最大的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之交界,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379个重点沙区县之一,也是1978年首批被国家列为 “三北”地区的324个重点建设之一。境内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全县林业用地440万亩,占总国土面积的31.8%,其中有林地 168万亩,宜林荒山272万亩。根据全国第五次沙化监测,县北12个乡镇沙区总土地面积8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8.8%,其中沙漠化土地达262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10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仅为7.96%,分别低于全国(21.66%)全省(11.33%)和全市(25.45%)13.7、3.37和17.49个百分点,而水土流失面积高达95%以上,土壤侵蚀模数8000—8700吨/平方公里/年,恶劣的生态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该县利用国家、省市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从源头上彻底遏制了全县沙漠化势头,2014年至今,实施退耕还林项目共计60万亩,涉及全县20个乡镇251个行政村,31840户11268人,
三、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干群认识。自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启动以来,该县坚持保护乡村地形地貌、水系水体、林草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注重乡土味道,保护乡情美景,维护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综合提升乡村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光。坚持宣传先导,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发放宣传册、张贴标语和电视播放公益广告、推介先进典型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效地增强了群众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各级责任。该县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动员村民自己动手,自觉投身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调控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乡村绿化美化。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任务下达后,县政府及时出台年度实施方案,县与乡、乡与村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逐级靠实任务,压实担子,建立健全了 “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责任的工作机制。施工期间,县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坚持深入一线,查质量、促进度,现场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退耕还林工作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落实精细操作,保障项目实施。在工程建设中,充分考虑乡村发展基础,尊重村民意愿,按照乡村建设规律,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分步有序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全面落实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将承担建设任务乡镇的乡镇长确定为法人代表,全面负责质量、进度、投资、信息等控制与管理。按照招投标程序和规定,包乡技术人员全程进行质量、进度督查,发现问题,现场签发整改通知单,跟踪落实整改措施。选择有实力、有能力、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经验丰富的施工队伍承包造林,包苗木、包整地、包栽植、保成活。项目法人和设计、施工中标单位层层签订实施合同,明确任务目标,强化实施责任,保障项目按时完成。
(四)强化管护措施,确保工程质量。环县是个半农半牧县,林牧矛盾比较突出,根据乡村地理位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状况、产业发展需求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瞄准乡村绿化突出短板,一村一策,缺什么补什么。避免发展模式趋同化、建设标准“一刀切”。该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强化退耕农户自家管护的基础上,在全县10个林场成立了10个、共30人的封山禁牧中队,选聘了213名公益林护林员和3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坚持每天出山巡逻,严查严管羊畜出山偷牧和人为毁林行为,有效地巩固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果。
三、取得成效
一是扶贫对象得实惠。“对症式扶贫模式”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思想上由“要我脱贫”转变到“我要脱贫”上来,项目的成功率和实施后效益明显提高。这种“极贫重扶”的扶贫思路,真正让贫困人口成为扶贫主体,得到了贫困群众的称赞和拥护。
二是项目扶持结硕果。“对症式扶贫模式”使那些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得到了实质性扶持,真正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整合资源式扶贫,减少了贫困户实施项目的自筹资金,贫困户既能够把项目建成,又能够把项目建好,达到了扶持一户、脱贫一户、致富一户的扶贫效果。
三是干群关系更和谐。以前部分贫困户因多种原因没有得到项目扶持,在心理上很不平衡,对村干部和得到项目的农户有强烈的抵触和怨恨情绪。项目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真心实意地进行传、帮、教、带,为贫困农户解决生产发展中缺资金、技术、信息劳力等困难,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彻底改观。“对症式扶贫”进一步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化解了诸多农村社会矛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