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会呼吸”的韧性之城 ——看平凉市如何打造海绵城市建设新范本

摘要:秋日雨后,漫步于平凉市街头,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脚下,透水铺装的人行道干爽洁净,不见积水痕迹;身旁,下沉式绿地绿意盎然,巧妙地化身为点缀街角的景观花园……这些浸润生态智慧的改变,正让这座西北小城的“韧性”日益强劲。

秋日雨后,漫步于平凉市街头,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脚下,透水铺装的人行道干爽洁净,不见积水痕迹;身旁,下沉式绿地绿意盎然,巧妙地化身为点缀街角的景观花园……这些浸润生态智慧的改变,正让这座西北小城的“韧性”日益强劲。

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3年来,平凉市紧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围绕“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护山、固塬、治水、润城”的城市发展路径统筹推进。

数字是成果最直观的注脚:截至目前,平凉累计新增透水铺装面积达115.8万平方米;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26.7万吨;城市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提升至46.37%,海绵城市建设达标比例从示范创建初期的26.74%跃升至65.12%。

今年7月,财政部公布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结果,平凉市凭借其优异的建设成效与鲜明的特色亮点,成功跻身全国10座A级城市行列,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公园“微更新”

生态福利触手可及

如果说数据是硬实力的体现,那么平凉市民真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则是当地海绵城市建设最温暖的底色。

秋日暖阳温柔地洒在柳湖公园的湖面上。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步道铺装与绿化收尾作业。市民或漫步于新铺的透水步道,或驻足于修缮一新的历史建筑前拍照留念。

“改造后的柳湖公园真是太美了,已经成为我们朋友圈里的热门打卡地了。”平凉市民张雯笑着说。

柳湖公园的蜕变,是平凉海绵城市建设的生动缩影。公园不仅完成了湖体清淤防渗、驳岸修复等基础工程,更巧妙地融入了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改造后的柳湖公园,不仅重现了诗意景观,更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同样令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崆峒小园·童心园。这座“高颜值”游园,有着不容小觑的“硬实力”。

游园紧邻广成学校,巧妙地解决了校园操场积水的难题。项目建设者通过设置涵管将操场雨水引入园内精心打造的雨水花园,让海绵功能与儿童活动空间无缝融合。

“这里环境美、设施全,每天下午都特别热闹。”市民向淼的感慨,道出了许多平凉人的心声。

平凉市还重点打造了龙隐多功能生态公园、东湖公园等7座城市公园,并建设玄鹤园、甘霖园等36处口袋公园。它们星罗棋布般出现在平凉的城市版图上。这些公园与调蓄池塘、景观水系有机串联,共同构建起“平急两用”的雨水调蓄网络,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

系统“强筋骨”

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

平凉市立足黄土高原河谷地区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海绵体系,为城市筑牢安全运行的“底盘”。

在道路升级改造中,平凉市创新采用“海绵+城市更新”模式。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化带等海绵设施成为标准配置,使城市道路从雨水的被动“承载体”,蜕变为能吸水、蓄水的主动“消纳体”。

更宏大的变化发生在地下与河流沿线。平凉市全面升级防洪排涝体系,实施了一批防洪通道和调蓄设施项目。这些“看不见的工程”,使中心城区积水隐患得到彻底消除,并在暴雨的严峻考验中安然度汛。

漫步泾河沿岸,景致宜人。细心观察会发现,线形排水管巧妙隐藏于透水铺装路面之下;阶梯式的水草驳岸,既是一道风景线,又是净化地表径流的天然过滤器。

在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中,平凉市增加了当地文化、旅游、康养等元素,融入了诗词、围棋、陶器、泥塑等地方特色文化,展现了黄河文化、泾水文化、农耕文化、平凉历史等内容。改造提升8个节点广场,优化完善公厕、停车、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增加书吧、售卖区等服务设施。

针对西北地区“旱涝急转”的特征,平凉市建立了“目标确定—设施运行—数据评估”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治理项目15个,新增调蓄设施76处(容积6.98万立方米),年利用雨水资源超过26万吨。

显著的效果体现在地下水位的变化上:中心城区地下水水位较2024年一季度上升1.31米,在全省存在浅层地下水超采区的地级市中位居前列,实现了水资源涵养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同时,结合中心城区沟壑交错、水土流失现状,平凉市建立“全域铺开—区域管控—系统治理—过程植入”推进模式,开展11个流域生态修复、面山修复、源头减排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124公顷,打造泾河生态廊道11公里,新增生态岸线23公里,有效缓解了上游来水对城区的排涝压力,实现城市水体“长治久清”。

民生“温度计”

人居环境迎来升级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增加民生温度的暖心工程。

“小区海绵化改造后,夏天下再大的雨,路上也不积水了,住着特别舒心。”铁路小区居民李凤琴阿姨谈起小区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个建于90年代的老旧小区,曾因基础设施老化让居民幸福感大打折扣。在改造中,海绵理念被深度植入,实现了节水与防涝的“双赢”。

平凉市将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融入民生改善。在多个社区,通过“微改造”实现了“旱时绿化浇灌、涝时雨水调蓄”的双重功能,推动群众居住环境从“有居”向“优居”迈进。

更为深远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撬动了绿色产业的升级。平凉市构建起产业生态链,建成海绵产品生产线,推动生态治理从单纯的“投入型”向可持续的“收益型”转变。

以创新理念为引领,平凉市成功构建起生态优美、居住宜居、韧性强大的城市新格局。这份成效,既可量化于数据,更可感知于民心。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典范”、多个项目入选“全域海绵”项目典范,便是对其探索与实践的褒奖。

平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及时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法规制度、规范标准、典型项目等方面的特色亮点,积极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新路径,形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平凉模式”“平凉经验”,交出海绵城市建设优异答卷。

行走在今日的平凉,不仅能看到一座城市外在形象的蝶变,更能感受到一种发展理念的深刻革新。这座“会呼吸”、有韧性的城市,正以一次次生动实践,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田丽媛 杨曼艺)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