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送爽,硕果盈枝。9月22日至10月9日,正宁县以“乐享金秋·美在正宁”为主题,举办一场集文化展示、旅游推广、消费促进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大型农文旅融合盛会。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节庆的欢聚,更是正宁县近年来深挖地域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呈现。
金秋送爽,硕果盈枝。9月22日至10月9日,正宁县以“乐享金秋·美在正宁”为主题,举办一场集文化展示、旅游推广、消费促进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大型农文旅融合盛会。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节庆的欢聚,更是正宁县近年来深挖地域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集中呈现。
文化搭台,打造沉浸式体验盛宴
开幕式当晚,正宁县体育场灯火璀璨,演出精彩,将正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时代发展图景融为一体,为观众呈上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场文艺演出节目源于第二十届庆阳香包节精品节目,充分展现了地方艺术创作的高水平。与此同时,秦腔公演、千人秧歌大赛、群众才艺大赛、经典诵读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程,既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也激活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情景舞蹈《轩辕颂》、诗朗诵《再写正宁》等节目进一步凸显了正宁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文化地位,使“黄帝故里”的文化名片更加鲜明。
非遗赋能,让传统技艺“火”起来
在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村甘木沟,游客不仅可以住进乡愁民宿,还能亲手采摘香椿、挖小蒜、掐苜蓿,体验最原生态的田园生活;在宫河镇王录村,游客可参与磨豆点浆制作正宁老豆腐,或亲手熬制拉板糖,在互动中感受陇东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这些沉浸式体验项目,正是正宁县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王录村村民王新红依托祖传技艺建成拉板糖乡村工坊和老豆腐体验坊,注册“甜在心福美味”商标,推动传统小吃走向品牌化、产业化之路。“现在游客越来越多,我有信心把正宁非遗美食做大做优。”他说。这种“一户一品、精准破题”的发展模式,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农旅融合,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五顷塬回族乡立足生态优势,以打造“西安避暑胜地、关中后花园”为目标,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建设五大乡村旅游区块,涵盖自然观光、休闲农业与户外健身等多种业态。龙咀子村探索“支部引领+农场带动+农户共享”模式,建成民族农特产品加工服务中心,帮助农户销售土蜂蜜、野生木耳、五谷杂粮等山货,真正实现“村庄变景区、山货变商品”。
而在永正镇佛堂村,昔日的小鱼塘已蜕变为碧波荡漾的水上乐园,老旧塑料大棚升级为现代化钢架温室,“四郎河生态廊道”“星空民宿区”“林下露营体验区”等功能空间相继落成,一个集田园风光、孝道文化与现代休闲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
政策联动,激发消费活力与市场动能
本次活动中,“乐享消费·惠购正宁”系列促消费行动同步启动,覆盖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多个领域,通过政府补贴与企业让利叠加效应,有效撬动居民大宗消费意愿。体育公园内举办的“金秋”特色农产品消费季设15个展位,集中展销本地优质农产品,助力“甘味”品牌出村进城。
此外,农机装备展示会同步普及强农惠农政策,用图文展板和现场讲解提升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多元协同,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此次系列活动由县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及各乡镇协同推进,形成“农业为基、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融合发展机制。线上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培训培育本土网红达人,线下依托节会平台开展产销对接,实现“线下线上联动、新型传统融合”。
正如宫河镇王录村党支部书记王芳运所言:“我们抢抓农文旅融合发展机遇,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红色研学基地、农耕展示馆等文旅场所,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新路子。”
近年来,正宁县围绕打造农文旅资源富集地、康养产业胜地、项目投资福地,彰显优势,展示亮点,着力打造农文旅新名片、新地标、新高地,“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抓主抓重抓核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红色文化资源禀赋,全要素设计、综合式开发,积极实施“农业+文化+旅游”战略,大力发展观光休闲、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体育运动等参与式、体验式、娱乐性旅游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拉动经济增长。目前,全县已建成星级饭店3家、乡村农家乐69家、旅行社1家、服务网点3家,年实现旅游花费1.2亿元。
从一碗酸香开胃的手工臊子面,到一场热闹紧张的村BA篮球赛;从非遗工坊里的糖浆拉丝,到体育场内的光影盛宴——正宁县正以“乐享金秋”为契机,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未来,随着农文旅融合五大行动的深入实施,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