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宁县始终将民生工作置于发展首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重点群体,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其中,如何让特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衡量这份民生答卷温度与厚度的关键一环。带着这份关切走进宁县社会福利院,答案,就写在老人们安详的面容上。
(全媒体记者 曹康 郑倩红 赵亚静)近年来,宁县始终将民生工作置于发展首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聚焦“一老一小一困”等重点群体,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其中,如何让特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衡量这份民生答卷温度与厚度的关键一环。带着这份关切走进宁县社会福利院,答案,就写在老人们安详的面容上。
走进宁县社会福利院,阳光透过廊檐,在庭院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几位老人安坐在轮椅上,微闭着眼,脸上写满宁谧。不远处,棋牌室传来轻轻的落子声,阅览室里的书页被缓缓翻动……这里没有喧闹,只有一种被悉心守护的安静与从容。
“自从搬进福利院,这里的居住条件非常好,吃得也好,有个头疼感冒,这里还有专门的医生护士随时都能看病,非常方便;还有许多活动功能室,我们这些老人在一起也很舒心,喜欢下棋的在一起下下棋,喜欢打牌的可以在一起打牌;身体哪里不舒服还有专门的按摩室可以按摩,各个方面都很好,我心里十分满意,非常感谢政府对我们老年人的关怀。”供养老人杨世岐满脸笑容地说道。
78岁的杨世岐老人话语朴实,道出了这里65位农村特困供养人员的共同心声。对他们而言,这座由政府投资近7000万元建成的公益性院落,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真正意义上“家”的回归。
开放式廊桥将数栋小楼自然相连,既形成了移步换景的庭院空间,也保障了安全。房间内,软硬适中的床铺、安装妥帖的卫生间扶手,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对长者最细致的尊重。许多老人初来时,因长期的孤独而封闭自我。护理团队的耐心陪伴和专业照护,如同春风化雨,慢慢消融了他们心中的冰层。
“作为一名福利院护工,我们最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爱心,要让老人们接受我们,就应该对待他们像自己的父母一样,让他们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刚开始有些老人还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比较孤单,因为在家里他们都是一个人生活,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照顾,现在他们信任我们,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越来越喜欢这里了。”福利院护工胡海娟说。
福利院不仅配备了9名专职护理人员,还协调县中医院派驻了医生护士,实现“床边巡诊”。从一日三餐的营养配餐,到定期健康监测,一套科学规范的照料体系,为老人们的生命尊严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咱们福利院现入住农村特困人员65名,为了更好地让他们享受晚年生活,我院聘请了护理人员9名,协调县中医院配备了专职医生护士,设置了医疗室、棋牌室、阅览室、电影室、理疗室等功能场所,从他们的一日三餐到生活娱乐进行全方位照料,确保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宁县社会福利院院长王兆红表示。
幸福晚年,不仅在于身体的康健,更在于精神的丰盈。书画室里,老人们泼墨挥毫;电影室中,银幕上的秦腔故事引来阵阵会心的笑声;每逢节庆,院里组织的联欢活动更让这里成为欢乐的海洋。夕阳的余晖再次铺满庭院,将廊桥的身影拉得悠长。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地贴心守护。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老人来说,这种被温柔以待的日常,便是晚年最坚实的幸福,也是民生工作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