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这为我们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星空演唱活动。(通讯员陈坤)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专题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强调,“甘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这为我们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建设文化强省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中,进一步增强赓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使命感责任感,以文化遗产保护为根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事业产业繁荣,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注入强劲文化动能、筑牢坚实文化根基。
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绽放华彩
广袤陇原大地上,文化脉搏正强劲跳动——
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7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1处,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09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049人……
甘肃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秉持守正创新理念,将保护放在第一位,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传承发展。
在第七届敦煌文博会文化展览上,莫高窟第57窟整窟被三维重建艺术复原,无论是整窟的形制与大小,还是壁画的色彩与肌理、彩塑的造型及神韵,都逼真至极,让人难分真假。
正是我省全面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建设,才会有这样精彩的呈现。
作为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文化明珠,敦煌研究院几代人坚守初心,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己任,在文物保护、数字化传承、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道路上持续探索。
从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到全球共享的数字资源库,从石窟保护的国际对话到学术典籍的薪火相传,从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到文化成果的全球发布,每一步都让敦煌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蓬勃新生,让这条绵延千年的文明交流之路,在当代绽放出跨时空的璀璨光彩。
今年,甘肃省落实文物保护资金1.03亿元,实施洞窟保护利用展示项目60多个,夯实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根基。
在非遗传承的舞台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同时在上演。
去年以来,公布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85项,临夏青韵砖雕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持续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培计划,我省1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入全国首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名录,雅路人麻鞋非遗工坊入选全国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此外,我省持续推进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任务,新发现文物线索4576处。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嘉峪关长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及大地湾、大堡子山、南佐遗址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稳步推进。一系列细致的工作,让我省文化遗产保护网络愈发细密,既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让悠长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更持久的生命力。
文化品牌在创新中彰显魅力
当文化之风拂过陇原大地,我省以“八个一”文化品牌为重要抓手,精心构筑起覆盖历史传承、艺术创作、科普传播等的文化矩阵,让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持续升温,成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核心力量。
2025(乙巳)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的成功举办,以庄重仪式传承文明根脉。数千名华人代表怀着赤诚崇敬之心齐聚于此,共同追思人文始祖的创世功绩。这既是凝聚全球华人文化共识、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精神纽带。
一场守护文化根脉的“内功”修炼也在同时进行,文溯阁《四库全书》这部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典籍,历经百年流转仍完好保存。如今,其影印出版工作传来捷报——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影印出版项目第二阶段工作已顺利完成验收结项,获得符合仿真影印和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及多形式开发利用的规范化数据文件。“这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对典籍的‘活态留存’。”读者出版集团古籍数字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在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青少年是最关键的一棒。读者出版集团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少年筏子客》与 “少年科普・城市研学系列丛书”,既传递传统文化、播撒科学种子,更传承培育新生力量,称得上连接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桥梁之作”。
经典舞剧《丝路花雨》的创新改版,则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焕发新生。创作团队在坚守经典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巧妙融入更多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为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也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标杆。
《河西走廊》4K超高清版上线,再次掀起一波“甘肃热”。这部曾斩获多项国际大奖的纪录片,经过画质重塑与音效升级,将张掖丹霞、莫高窟壁画、嘉峪关长城等的壮美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同时,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活力。
文化创新的脚步从不停歇:第八届敦煌文博会正紧锣密鼓筹备;“五个一工程”作品储备量稳步增长,涌现出一大批扎根生活的精品;“一县一院团”建设创新“省级院团结对帮扶+短视频网播创收”模式,让基层文艺院团既“活”又“火”。
从盛典到典籍,从舞台到屏幕,我省正以创新为笔,让文化品牌绽放出跨越时空的魅力。
艺术繁花在创作中绽放风采
夜幕下的兰州音乐厅内座无虚席,当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中红军战士举着马灯穿越岷山风雪的场景在舞台逐渐清晰时,台下掌声如潮。
近两年,我省艺术舞台上佳作频出,好戏一场接着一场,高质量的创作不断夯实着文化强省的根基。
作为舞台精品的典型代表,新创话剧《哈达铺的灯光》以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哈达铺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人物群像和历史瞬间的交织,生动彰显了伟大长征精神。自首演以来,场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鲜活载体,还成功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让甘肃红色文化魅力绽放在全国舞台。
移植自经典京剧程派剧目的秦腔《春闺梦》,以当代审美视角重构经典,在保留原作深邃人文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秦腔特有的苍劲唱腔与细腻表演,赋予故事更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质。改编创排后,在兰州黄河剧院首次演出,台下观众的满堂喝彩声中,尽显传统艺术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与此同时,杂技剧《飞天揽月》、音乐剧《米薇的敦煌》、话剧《青青的阿万仓》等重点剧目正在加紧创排,将继续以多元艺术形态诠释时代精神与地域魅力,持续丰富文化强省的艺术矩阵。
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复排,同样为文化强省建设厚植根基。以东汉末年“渔女刺梁”历史故事为蓝本的陇剧《枫洛池》,通过“诓嫁”“夜逃”“刺梁”等经典桥段,展现了陇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自1959年首演以来,演出场次超过3000场,观看人数达1000万人次。2024年成功入围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以来,在梅花奖得主雷通霞、窦凤霞等艺术家的悉心指导下,青年演员对唱腔、身段进行精心打磨,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使经典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陇剧《凤冠梦》凭借独特的“陇东皮影腔”入选国家级非遗补助剧目,通过对传统唱腔的细致梳理与舞台呈现的创新打磨,让这一蕴含陇东民间智慧的艺术形式重焕光彩。
如今,艺术展演活动以多元姿态绽放活力,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窗口,引领社会新风尚。陇剧《大河东流》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黄金时段精彩亮相,让全国观众领略陇韵风采;话剧《八步沙》与陇剧《大禹治水》携手跻身《新时代主旋律戏剧作品典藏》,实力彰显创作高度;舞蹈《雪域汉子》则在国家艺术基金优秀舞蹈节目展演中“圈粉”无数。
“跟着艺术游甘肃”系列活动,让文化强省建设成果惠及民生。在甘南蕃巴秀非遗服饰展示活动现场,60位模特身着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民族盛装,以天地为幕、山河为景,在行走中展现民族服饰的独特韵味。在金昌火星1号基地,“带我去火星”音乐嘉年华活动精彩上演。在黄河之滨,13场文艺演出轮番登场,综艺、歌舞、杂技、曲艺等多元形式,为观众编织出一段段文艺与黄河共舞的美好时光,让文化强省的内涵在烟火气中愈发厚重。
从精品创作,到经典传承,再到文艺展演、惠民活动,我省绘就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画卷。
文化惠民在服务中温润生活
建成公共图书馆104个、文化馆106个、美术馆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5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7114个;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3家,94个图书馆、86个文化馆、84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
建成博物馆262座,每9.38万人就拥有1座博物馆,居全国第一……
当下,这一系列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优质服务,已经成为我省深厚文化底蕴的生动注脚。
今年暑假,走进甘肃省博物馆,“不思议境——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等临时展览与馆藏固定展览交相辉映,让游客在光影交织的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脉络。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主题展”专题展览更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通过珍贵文物与详实史料,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
文化惠民,既要“建得好”,更要“用得活”。从城市到乡村,我省不断拓展延伸公共文化服务的“毛细血管”,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份‘普惠’的背后,是精准施策的支撑与高效推进的决心。一方面,管好并用好1.24亿元‘三馆一站’免费开放资金,推动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水平实现质的提升,让群众更便捷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投入1886万元用于智慧图书馆体系及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插上‘智慧翅膀’。”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如果说文化设施是惠民的“基石”,那么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便是滋润人心的“春雨”。今年上半年,全省推出各类惠民演出、直播、讲座等活动11136场次。其中,“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群众文化活动3442场次,“送戏曲进乡村”5898场次,四季“村歌”“村晚”示范展示活动600场次,全省优秀群文团队“百团汇演”专场演出5场次、景区“快闪”30场次,公共文化云直播129场次,第五届“陇韵书香季”全民阅读系列活动1032场次,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全省覆盖、全年贯穿、全龄共享”。
在推进文化惠民的同时,我省锚定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方向,以建设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优秀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为核心,同步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打造、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重点任务,加快推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让文化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化是联结人心的纽带。我省以文化服务为载体,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文化服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今年,我省成功举办“陇原儿女心向党・石榴花开新时代”惠民演出,用歌舞、戏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民族团结的心声;在扎尕那等11家A级景区,24处中华文化符号标识与民族团结主题打卡点纷纷亮相。截至目前,全省获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景区已达14家,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陇原大地常开长盛。
从设施建设到服务升级,从活动创新到精神引领,我省以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文化的温暖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位陇原儿女都能在文化滋养中收获幸福感,让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记者白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