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武威实践”

摘要:从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到祁连山植被封育封禁保护;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到青土湖重新焕发生机;从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发展……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成果,勾勒出武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彰显出武威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祁连山下美丽花海迎客来。

民勤县青土湖,芦苇摇曳,碧水粼粼,水鸟争鸣。

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绿意盎然。

古浪县北部,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天祝县冰沟河,良好生态环境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本版图片均由金奉乾摄)

从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到祁连山植被封育封禁保护;从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到青土湖重新焕发生机;从开窗见绿、出门见景,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发展……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成果,勾勒出武威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也彰显出武威市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武威,毗邻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这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处于全国荒漠化防治最前沿。

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勇担生态报国之责,积极融入全省“七地一屏一通道”建设,聚焦加快建设“两区两地”目标定位,按照“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固风沙”总体布局,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扎实推进“绿满陇原”行动,全力以赴推动“三北”工程建设,聚力打造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111万亩、风沙口268个、风沙线490公里,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呈现“双缩减”良好态势。石羊河下游青土湖由20世纪50年代彻底干涸逐步恢复水域27.65平方公里,形成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护青山 全面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

持之以恒强化监管。武威市树牢底线思维,将维护祁连山生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底线责任,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认真履行属地责任,常态化监管、动态式修复。全面抓好祁连山区域天然植被封育封禁保护,严格落实退化草原治理及草畜平衡措施,促进林草植被恢复,祁连山生态保护实现“由乱到治、大见成效”,雪豹、金雕等珍稀动物陆续回归、频频出镜。

多措并举推进修复。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以石羊河和大通河流域两岸宜林区域、祁连山保护区外围地带、生态移民迁出区符合要求的造林区域为重点,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林草植被恢复等措施,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碳汇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推进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营造水源涵养林67万亩,封山育林127.7万亩,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面积稳步扩大,水源涵养功能全面提升。

综合施策深化治理。坚持分类施策、靶向攻坚,以“三化”草原为对象,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紧盯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着眼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带建设,统筹推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十四五”以来,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项目,通过围栏封育、补播改良、人工种草、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推广草灌结合新模式,综合治理退化草原37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1.14%,植物群落结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植新绿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

乡村绿化亮点纷呈。武威市坚持质量与数量并重,积极推广“一村万树”模式,利用边角地、空闲地、撂荒地、拆违地等,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庄前院后造林增绿,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森林小游园,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全市累计完成镇区绿化94个,农村村庄绿化818个,农村社区绿化100个,新建乡村森林小游园315个,完成景区景点绿化85个、产业园区绿化114个,开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百姓生活常态。

联创联建成效丰硕。武威市对标对表指标体系,积极开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镇、森林乡村联创联建,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新建乡村休闲公园18个、公共休闲绿地622处,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处休闲公园、每个行政村至少1处公共休闲绿地的目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天祝县天堂镇、古浪县黑松驿镇被授予“省级森林小镇”称号,凉州区清源镇蔡寨村、民勤县薛百镇宋和村、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天祝县赛什斯镇先明峡村等11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绿洲屏障持续稳固。武威市因地制宜开展环村林、护路林、护岸林和河渠两岸、湖库周边等廊道绿化建设。在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路两侧,完成通道绿化9528公里,通道绿化网络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周边田块、沟渠、道路,科学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7.3万亩,构建结构优化、性能高效、功能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持续开展提质增效行动,对缺株断带、林相残破、防护功能低下的退化防护林实施修复改造,完成提质增效61.2万亩,绿洲防护林网功能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构建完整的绿洲防护屏障。

抗风沙 纵深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实施系统治理,统筹推进保护修复。武威市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需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武威市防沙治沙条例》,制定《武威市防沙治沙规划》,精准确定“8553”治理思路(治理八大风沙口、实施五大专项行动、建设五个治理区、构筑三道阻击防线),科学划定1485万亩重点治理区域,全力实施青土湖生态屏障守卫工程和八步沙生态提质工程,系统做好覆绿固沙、绿洲扩容、沙漠锁边文章,着力构建“一屏三带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治理格局。

聚焦重点治理,构建生态防护网络。武威市坚持“上下游协同、市内外联动、防沙植绿节水并举”,聚焦重点风沙口、风沙线和绿洲防护缺口,实施“三北”工程、退耕还林、规模化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完成人工造林422.8万亩,封育336.6万亩,退化林修复59.8万亩。全市518公里环绿洲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实现闭环围合,古浪县239万亩沙化土地全部得到初步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省域、市域、县域行政界线,建立联合协作机制,共同谋划实施联防联治项目,着力构筑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强化科学治理,提升生态建设效能。武威市聚焦区域生态治理的卡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推广应用、合作交流、平台建设。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省治沙研究所等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成功研发“半隐蔽式带状沙障+低覆盖度行带式造林固沙”等治沙技术20多项。引进生态垫、尼龙网、聚乳酯纤维等20余种新型固沙材料。建成古浪八步沙、民勤青土湖等集科技创新、技术示范、科普展示为一体的示范区10个。联合省治沙研究所、西域景天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推广履带式治沙压草机、自走式压沙机等林草机械装备10余种。

推行长效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武威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加速释放沙漠资源多重效益。在沿沙区发展以酿酒葡萄、优质梨、红枣等为主的优质经济林果8.82万亩,甘草、沙葱、板蓝根等特色沙生食药植物16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等林下产业2.78万亩。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全市累计发展设施种植20.89万亩,日光温室发展规模居全省首位。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建成民勤苏武沙漠大景区、天祝马牙雪山帐篷城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区。将光伏基地建设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建成和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有效治理沙漠42万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发展。

坚持接续治理,广泛凝聚治沙合力。在长期治沙实践中,武威市孕育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总结提炼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涌现出了“时代楷模”“林业英雄”“治沙英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一批先进典型。在典型的引领带动下,全市机关干部连续16年义务压沙造林47.32万亩,建成蚂蚁森林、青梭公益等社会公益造林基地80个,治理沙化土地58万亩。“请到民勤种棵树”公益植树活动火爆全网,激发了全社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关注。

强监管 坚决守牢林草资源安全底线

推深做实林长制。将林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抓手,构建起严密的监管责任体系。全市设立四级林长4016名,选聘护林员4162名,建立林长制分片包抓、督查激励、“四单一函”等“1+10”制度机制保障体系。市级总林长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推动林长制工作,先后90余次对林长制及林草工作作出批示,深入林草区巡林调研47次,带动各级林长巡林超10万次,推动林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武威市林长制工作连续3年被考核为全省“优秀”等次,古浪县被评为2024年全国林长制激励表扬县。

编紧织密防护网。坚持依法治林,制定《林草湿地资源监督管理规范》《林长巡林制度》等制度,严格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和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林木制度。坚持铁腕护林,建立“林长+警长+检察长”协同监管机制,扎实开展“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蚕食侵占林草地等违法行为,森林督查案件查处率达100%。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累计救治雪豹、金雕等60余种700多只野生动物,建成全国唯一的高鼻羚羊种源繁育及野化训练基地。

守好筑牢安全堤。突出预防监测,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8311”工作机制,布设29个视频监控塔、56个卡口监控,持续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护、地面巡查等手段,构建“天上看、地面查、网络传”的空天地网一体化监管防护体系,及时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近年来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突出抓好大沙鼠、光肩星天牛、榆绿毛萤叶甲等重点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8‰以下。

向绿而行,逐绿而进。新征程上,武威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加快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为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金奉乾)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