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庆阳丨西峰陶塑技艺

摘要:西峰区为黄土高原腹地陇东董志塬的核心区,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最厚的地方。可塑性极强的红粘土分布广泛,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此穴居烧制陶器,周先祖在这里开创了先周文化,为庆阳制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官寨乡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遗址出土的陶类文物,是西峰区乃至庆阳市陶艺历史的实证。

西峰区为黄土高原腹地陇东董志塬的核心区,是世界上黄土层最深最厚的地方。可塑性极强的红粘土分布广泛,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此穴居烧制陶器,周先祖在这里开创了先周文化,为庆阳制陶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后官寨南佐、王咀村疙瘩渠遗址出土的陶类文物,是西峰区乃至庆阳市陶艺历史的实证。

西峰陶塑保留了传统的手工特色,在烧制环节上依旧采用原始传统技法。在产品的造型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捏塑、贴塑等方法,制品造型民族性强,地方风格鲜明,形态敦厚、淳朴。按用途可分为宗教建筑饰品、民用房舍饰品、生活用品和玩赏品四大类,主要用于庙宇和民房顶部装饰,如制品有龙、凤、佩鬃兽、子牙楼,飞檐、云头,凤凰脊、葵花脊、莲花脊、牡丹脊,垂兽、倒栽鱼、鸽子、海马、回头狮、马及虎头、狮头、花卉等各类瓦当,还有合角吻、博古吻、剑把吻、唐吻、蛟龙跑狮吻,贡顶、葫芦顶,六棱宝塔、象驮塔、万年春、寿字等。这些制品即有对传统陶艺造型技艺的继承,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是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的艺术品,它们以鲜活的文化形态和浓厚的文化意趣装点了我们的建筑,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空间。

西峰陶塑技艺历史悠久,与庆阳域内远古时期制陶工艺一脉相承,自原始社会以来发展流变绵延不断,传承至今。近30多年以来,随着现代建筑风格的流行和生活用品制作材质的转变,陶制品逐渐失去了原有市场,艺人们纷纷弃业或转业,年轻人也不愿学,使该技艺已濒临失传。

2008年6月,“西峰陶塑技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西峰区文化馆大力挖掘普查,抢救保护,陶塑技艺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