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庆阳好人”推选公布及管理办法》(庆文委发〔2022〕2号),市文明办于7月上旬启动了2024年第三季度“庆阳好人”评选工作。经各县(区)委宣传部组织基层筛选、征求意见、媒体公示、推荐上报,市文明办对26名“庆阳好人”候选人的事迹进行了综合评议,拟命名武春宁等11人为2024年第三季度“庆阳好人”,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8月19日-23日。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请以电话或信函形式向市文明办反映。
按照《“庆阳好人”推选公布及管理办法》(庆文委发〔2022〕2号),市文明办于7月上旬启动了2024年第三季度“庆阳好人”评选工作。经各县(区)委宣传部组织基层筛选、征求意见、媒体公示、推荐上报,市文明办对26名“庆阳好人”候选人的事迹进行了综合评议,拟命名武春宁等11人为2024年第三季度“庆阳好人”,现将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8月19日-23日。如有异议或发现问题,请以电话或信函形式向市文明办反映。
监督电话:8213124,18909345659
通讯地址:庆阳市西峰区安化西路市人防大厦1604室
庆阳市文明办
2024年8月19日
一、见义勇为
1.武春宁,女,1990年12月生,环县曲子镇油坊塬村村民。
2018年10月,她的父亲意外头部受重伤,是堂弟和叔叔主动捐献血小板,才使父亲转危为安。自此,她暗下决心,以后也要献血救人。2022年,她义务献血时,无意间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毫不犹豫报名登记,并留下血样。2024年2月23日,她接到了造血干细胞初配成功的消息。她不顾自己中度贫血,坚持吃药调理,直到第六次才通过高分辨配型检测和体检。6月11日,经过5个小时漫长的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她成功捐献了10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为陌生病患带去生的希望。她是庆阳第5例、环县第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获甘肃省红十字会博爱金奖。
2.田博,男,1986年5月生,庆城县翟家河乡人民政府综合执法队副队长。
2024年6月14日上午,他在村民微信群里发现有人发了个小视频,一男子骑摩托车摔倒在路边排水渠里,昏迷不醒。他立即询问情况,一面叮嘱附近群众守护现场,一面联系乡卫生院救护车火速赶到出事地点。到达现场后,他立即协助医护人员对伤者伤口简单处理,将伤者送往县人民医院。路途中,他电话联系县医院做好抢救准备,想方设法联系到伤者(桐川镇高庄村人)家属。经诊断,伤者面部严重撕裂,颅内出血,幸亏送医及时,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3.徐博,男,1981年1月生,华池县职业中专教师。
2023年8月4日中午,庆城县赤城镇村民刘源利骑三轮电动车从家里出发准备到镇上买降压药,行驶至赤城岘子转弯处时,突然失去知觉,三轮电动车径直驶离路面。驾车路过的徐博发现异常后,立即停车,冲到电动车旁,试图拖拽三轮车,无果后,果断冲到车头处,抓住三轮车的方向手柄拼命往里圈扳,在他的努力下,车子在距离沟崖边不足一米处被扭转了方向,停了下来。徐博的嘴唇被三轮车手柄磕伤流血不止,他顾不上处理,第一时间打电话报警,并把刘源利抱扶到树荫下平躺休息。等交警到达现场查清事实后,他才驾车离去。他的事迹被庆城县委政法委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并予以表彰奖励。
二、敬业奉献
1.罗盘,男,汉族,1961年9月生,中共党员,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原总农艺师。
他致力于农业技术研究推广40余年,育成的3个小麦新品种、8个油菜新品种通过省、部级审定。研发的农作物新品种在甘肃中东部累计推广100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农业田间试验与实践》等专著5部,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2项。获得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6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2项、科学技术奖1项,庆阳市科技进步奖6项。曾获“甘肃省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科技特派员”“甘肃省农业技术推广标兵”等荣誉称号。
2.段欢欢,女,1985年12月生,中共党员,镇原县图书馆干部。
在县图书馆工作10年来,她致力于城区幼儿、乡村未成年人、特殊群体的阅读推广工作,以全新的理念把全县全民阅读朝着深入、广泛、多样的方向推进。她注重整合资源优势,倾力创建“传统文化走进乡村校园”阅读推广品牌,为盘活全县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撰写的全民阅读推广研究论文多次获省市级奖,积极参加省市各类主题演讲、诵读大赛并获奖,被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全民阅读推广人”,被甘肃省图书馆学会树立为“全民阅读推广先进个人”。
3.刘旭东,男,1984年10月生,正宁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永和中队副队长。
12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2014年,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在交管一线续写着服务人民的新篇章。10年来,他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万余起,打击醉酒驾违法人员50余人、行政拘留30余人、协助破获重大交通肇事案件3起,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积极参加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工作,充分发挥了一名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是一位凡人,也成了更多凡人的“守护神”。曾在甘肃省军区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获评“全县武装工作先进个人”。
四、孝老爱亲
1.张建连,女,1964年11月生,环县樊家川镇李崾岘村小台组村民。
1982年,张建连嫁到了李崾岘村,每天家里地里两头忙,把一个家打理地井井有条。在她46岁时,80岁的婆婆做了卵巢囊肿和阑尾炎手术,后不慎摔了一跤,便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自此,她悉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喂饭、吃药、穿衣、洗漱、伺候大小便……同时还要抚养五个孩子,营务地里的30几亩庄稼。日子艰辛,家庭却温馨。如今,她已年过花甲,依然无微不至地服侍着95岁高龄的婆婆,15年如一日,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演绎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感人事迹,成为十里八乡有口皆碑的好儿媳。
2.郭云霞,女,1981年3月生,中共党员,西峰区丽景幼儿园园务主任。
她刚结婚时,婆家奶奶已93岁高龄,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公公婆婆都身患风湿病,病痛的折磨常常让两位老人疲惫不堪,她就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担负起照顾婆婆、公公、奶奶的责任,小到一日三餐、打扫卫生、定期清洗奶奶和公公婆婆的脏衣服、床单,大到跑前跑后带三位老人到医院看病,她始终把老人家收拾得干干净净,照顾地非常贴心,二十年如一日,从不嫌脏喊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媳、为人妻、为人母的神圣职责,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曾获评“西峰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3.任亚峰,男,1982年4月生,正宁县榆林子镇乐兴村一组村民。
2010年,他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随后,母亲在照顾父亲时又意外摔伤,导致偏瘫。一时间双亲都成了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照顾双亲的重担便落在他的肩上。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照顾父母起居,做饭喂饭,打扫卫生,帮助父母做康复训练,安顿妥当后再去地里干活。时间久了,他的妻子不堪其苦,与他分手。2017年,他带父母到银川打工,经济的拮据,生活的压力曾一度让他沉默寡言、意志消沉。他决定回家,重新开始。他适时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一些自己照顾老人的生活片段,不期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鼓励,他的孝敬老人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更多的人。
五、助人为乐
1.杜爱花,女,1990年9月出生,天水市清水县人,宁县某餐饮店负责人。
自2017年开办餐店以来,她始终秉承“顾客第一、服务至上”理念,扎根宁县,服务宁县,尽最大努力帮助成就身边人,用一颗爱心温暖一座城。她连续3年组织开展“情系腊八·温暖宁州”关爱活动,为街道值勤交警送去热腾腾的腊八粥,邀请200多名环卫工人进店免费用餐。疫情期间,她主动为防控一线的干部群众免费供应盒饭、拌面、八宝饭、麻花等食品,总价值2.5万元。近年来,她累计培养后厨大师8名、前厅管理4名,吸纳周边100多名青年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使他们创收与顾家两不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心杜姐”。
2.张希科,男,1944年7月生,合水县西华池镇杨沟崂村农民。
1963年,高中毕业的他被板桥乡店坊村推荐为赤脚医生,背起治病救人的药箱,这一干就是60年。起初,大队经费紧张,无钱采购药材,他就在村卫生室的房前屋后种植草药。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他就走村串户上门进行疾病诊疗和预防宣传。乡亲们找他看病,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从来都是随叫随到。为了宣传“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的理念,他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全村的预防接种工作被树为全县典型。1978年,在庆阳卫校进修后,看到村卫生室无人“接班”,他毅然放弃在合水二院的工作机会,继续回村当村医。他始终把乡亲的健康装在心里,给乡亲们治病从未收过诊疗费,他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农村基层卫生事业,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