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养生药枕、生肖笔筒、刺绣笔记本……日前,笔者走进西峰区群英香包有限公司,绣娘们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忙着赶制订单,“乡村工匠名师”左焕茸悉心给绣娘们教授针法……提起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中,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5名“乡村工匠”中脱颖而出获得的“最佳作品奖”,左焕茸说:“学人之长,更上层楼,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左焕茸 这辈子只做香包传承一件事
养生药枕、生肖笔筒、刺绣笔记本……日前,笔者走进西峰区群英香包有限公司,绣娘们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忙着赶制订单,“乡村工匠名师”左焕茸悉心给绣娘们教授针法……提起在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中,从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5名“乡村工匠”中脱颖而出获得的“最佳作品奖”,左焕茸说:“学人之长,更上层楼,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左焕茸创新研发的刺绣笔筒。
坚守初心 “方寸之间”开花结果
今年62岁的左焕茸,是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人,在做香包的路上,她已经走过30余年。如今,华发已生,喜爱之情却更加深厚。
幼时的左焕茸,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看母亲绣花,琢磨绣技,因为对刺绣的悟性好加上辛勤的努力,慢慢地街坊四邻就知道,附近有个“巧丫头”,做得一手好针线活。“十几岁时,我就能帮助亲戚、邻居做嫁妆。”左焕茸笑着回忆道。
1979年,左焕茸嫁到邻村,居住在窑洞里,与丈夫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但由于家底薄,传统农业产出微薄,生活很是拮据。夫妻俩经过商量后决定,丈夫外出打工挣钱,她利用能扎会绣这一技之长绣制香包,通过售卖贴补家庭开销。
农闲时间,左焕茸就绣制一些“耍活”“绌绌”“五毒肚兜”,端午节时拿出去销售。“没想到,非常受欢迎,5角、1元的钱塞满了衣兜。”左焕茸说,这时候,她才意识到,这手艺活能挣钱。
20世纪90年代,左焕茸开始拜师学艺,深入学习香包刺绣技艺,设计制作大幅刺绣作品和香包挂件等民俗产品,从此有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她的绣品活灵活现,形象逼真,造型独特,她成为远近有名的巧手能人。
2002年,庆阳市举办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左焕茸绣制的香包挂饰、孔雀灯等销售一空,获利颇多。她看准时机,成立了西峰区群英香包有限公司,吸引附近农村妇女“抱团”发展香包产业。走针引线间,庆阳本土的乡土人情、田园风光、民间故事等都被绣娘的巧手凝练在小小的香包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香包刺绣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用途也更加实用化。左焕茸研发推出了“绣花药枕”“千岁香包”“虎娃”“庆阳四绝长卷书”“水浒扇面”“岐黄养生香包”等一系列民俗文化产品,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出盒、袋、框、册等包装10余种,产品工艺考究,突出地方特色,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如今,左焕茸的公司年产产品500余万件,包括挂件、荷包、绣片、中堂、大型屏风5大类型50多个品种,并带动周边乡镇360多人从事香包生产。
多年的钻研和付出,让左焕茸成了乡村振兴队伍中的“排头兵”,她先后获得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巾帼创业标兵、感动庆阳2014十佳人物、德润陇原庆阳好人等称号。
面对荣誉和肯定,左焕茸说:“陇绣既包含着香飘千年的技艺手法,也有着与时俱进的文化特色,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我想带着更多人干这行、爱这行、精这行。”
左焕茸在绣制《郭淮飞天九色鹿》。
心手相传 舞动针线为爱添翼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庆阳群英香包有限公司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里,负责人左焕茸和工人们用眼神和手势交流着绣制技巧,而这种特殊的教授方式,左焕茸已经坚持了二十几年。
2002年,左焕茸第一次到庆阳特殊教育学校给聋哑学生传授香包刺绣技艺。“当看到那些渴求知识的纯真眼神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左焕茸说,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学生学得很吃力。但看到孩子们不怕针扎、认真绣制的劲头,她就想教给孩子们一门“谋生之技”。
为了让孩子们能看懂,左焕茸请教老师,学习手语,放慢动作,从配线、针法、设计一步一步地教。“这些孩子心静,绣出来的作品很精细,也能卖上好价钱。”左焕茸说,当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到钱后,用手势向她比划着“你很棒”。
慢慢地,很多人慕名而来,把孩子托付给左焕茸。就这样,左焕茸成了很多孩子的师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左焕茸也会倾囊相授,暖心照护。
家在庆城县一偏远村子的李琴,双下肢瘫痪,和奶奶相依为命。听说左焕茸的故事后,她转乘多趟车找到左焕茸,跟她学习手工刺绣。
第一次拿到工资后,从没有给自己买过衣服的李琴,请求左老师把她带到商场转一转,李琴给自己、奶奶和左焕茸各自买了一件棉袄。
在左焕茸的精心培训下,李琴绣制的作品特别精致,收入也越来越高。又过了几年,李琴结婚生子,和丈夫开了家店铺,小日子过得温馨又安稳。
近年来,左焕茸一直坚持重点培养农村贫困妇女、下岗职工、残疾人,培训的香包刺绣人才达数千人。“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很多人学精技能后,我给帮忙找工作,最高每月挣5500元。”左焕茸说,很多身体不便,来不了基地的,她就上门去培训,刺绣成品做好后,她再取回帮忙销售,一年能收入1万至2万元。
匠心独运 活态传承非遗文化
从山村绣娘成长为工匠大师,左焕茸的足迹遍布国内多个省(市)和法国、新西兰、美国、埃及等7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碰撞中,左焕茸尝试用陇绣表现中国字画、西方油画、敦煌壁画,通过学习不断推陈出新。
今年5月8日至10日,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乡村工匠技能技艺展示交流活动中,左焕茸绣制的《郭淮飞天九色鹿》,令人叹为观止。
说起这幅作品,左焕茸有说不完的话:“我多次到敦煌莫高窟观摩学习,被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和九色鹿的高尚品格的所吸引,回来后,我就琢磨,运用陇绣技艺,传达至善至美的美好寓意。”
一次次研发设计,一幅幅改进精进,数百次调色,几十种针法,左焕茸运用沉淀多年的技巧,舞动银针三万多次,层层铺色,反复交织,让飞天女灵气逼人、九色鹿栩栩如生,引人入胜,非常抢手。
与此同时,左焕茸创新研发的《刺绣笔筒》,以庆阳传统立体香包狮子、老虎、大象为载体,把“二十四孝”民俗图案完美细致的绣制在笔筒上,在欣赏庆阳香包的同时,传承和宣扬孝道文化。《刺绣笔记本》分别绣有《山城堡纪念碑》《福娃》《岐黄论医》,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展现刺绣艺术的独特魅力。
“庆阳香包,包容天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香’飘世界。”左焕茸说,今年,她设计研发的产品,以实用性为主,把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的文具设计相结合,既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展现时尚与潮流,给生活空间增添独特的美感。
这些年来,左焕茸积极探索香包的应用场景,让香包成为旅游礼品、装饰品、保健品、生活实用品,保持香包旺盛的生命力。“在制作传承香包这条路上,我已经走了几十年,这一辈子,也就只做这一件事情。”左焕茸说,只要有人学,她就愿意教,大家共同努力,让这一技艺继续传承,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贺庆春 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贺庆春在制作刺绣作品。
在庆城县的刺绣行业,只要提起贺庆春的名字,大家都会交口称赞。她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和过人的胆识,带领群众共同从事刺绣行业,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增收致富的路子。
今年56岁的贺庆春,是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人。她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成长为庆阳市首届创业明星,先后获得了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甘肃省艺术大师、甘肃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庆阳市非遗传承人、庆阳市文化产业进校园先进个人等称号。
贺庆春自幼跟随家里人学习手工绘画和手工绣艺品制作。1985年她高中毕业,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她经常把香包绣制技艺带到“第二课堂”,教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兴趣,传承香包绣制技艺。
2002年,贺庆春下岗了。父亲悉心开导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够勤奋,再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事做,还害怕没饭吃?”父亲的话激励着贺庆春走出了那段低谷岁月。
2002年端午节,贺庆春拿着香包和部分手工编织品到城里摆地摊。从讲台到地摊,落差太大,刚开始的时候她看到熟人就会躲起来,但她发现这些刺绣产品很受欢迎,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下来赚到的钱能赶上当民办教师时半个月的工资,还招来了不少学徒。就这样,贺庆春办起了“地摊课堂”,有时还能接一些订单。2007年,她注册了个体户,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她的绣制产品终于有了“家”。
2012年,贺庆春注册成立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租了100多平方米的车间。为了实现梦想,贺庆春带着产品去义乌、北京等地参加展销会,对外宣传庆阳香包、编织品等,通过对外交流她认识了很多客商,同时也接收了许多订单。为了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更好带动妇女增收致富。贺庆春于2016年注册了商标“指尖尖”,在陕西杨凌建立了一个加工基地,方便对外销售、加工。
孔惠琴是庆城县驿马镇东滩村村民,喜欢刺绣,她自己加工的耳枕很难打开销路,便找到了贺庆春。贺庆春看了孔惠琴的产品后,发现她的针工技法较好,但色彩搭配欠佳,随后就重点指导了她的色彩搭配,并承诺帮她找销路。在贺庆春的推销与指导下,孔惠琴平均每年可增收3万多元。
现如今,贺庆春的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培训、营销团队,她们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拓展营销方式,把庆阳香包剪纸带出全国甚至海外,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她创办的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甘肃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省级“文化集市”生产加工基地、“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等多个荣誉,获得15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贺庆春,带领群众研发设计作品14种,年生产量达6万余件,累计开展各种培训80场(次),培训妇女6000多人,带动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从事手工刺绣、编织工作,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
刘喜娥 指尖匠心传非遗
刘喜娥在指导儿媳做香包。
刘喜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她始终秉承匠人初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庆阳香包的至真至爱,用灵巧的双手让庆阳香包不断传承。
日前,笔者走进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刘喜娥的家中,只见桌子上摆满了各种颜色的丝线和造型各异的香包产品,刘喜娥正和几个绣娘围桌而坐赶制香包,她们手中的针线快速穿过布料,不一会儿,精致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
刘喜娥自幼受母亲的熏陶,十分喜爱香包刺绣,耳濡目染下,她十来岁便可以独自制作出十二生肖香包。
为提高香包刺绣技艺,她遍访附近的香包艺人,潜心学习香包刺绣技法,技艺越发娴熟,香包产品更加精美。于是,她便尝试把自己做的香包拿到城里销售。
“在自行车前边架一根木杆,再上面绑几个圈圈,挂上香包,到市场上去卖。那时候一个小香包才卖5毛钱,最好的香包卖5到10元,虽然收入不多,但看到自己做的‘耍活’还能卖钱,心里很高兴。” 回忆起卖香包的经历,刘喜娥激动地说。
刘喜娥的生活因香包刺绣而改变,眼看着自己的一份爱好变成了可以赚钱养家的技艺,她对将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连续成功举办,更坚定了她做大做强香包产业的信心。2015年,她成立了庆阳馨妤陇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带领村民通过制作香包刺绣增加收入。这些年,刘喜娥手把手带出了许多学徒,她的女儿、儿媳、邻居都成了她的学生。
“我跟着婆婆学习做香包,手艺有了很大提升,去年我做的香包卖了2000多元,今年做了一些生肖龙的摆件,希望能有更好的收入。”刘喜娥的儿媳李改霞说。
在传承前辈香包绣制技艺的基础上,刘喜娥自己创新和设计,坚持手绣,每一件香包作品都力求做成精品,她逐步成为庆阳香包刺绣界的领军人物,她先后获得西峰区民间香包刺绣文化艺术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通过制作香包刺绣实现增收致富的刘喜娥,在给村民教授刺绣技艺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各类培训,把自己的技巧、经验传授给更多香包刺绣的爱好者。近年来,她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培训农村刺绣手工能手3000余人。
“做香包刺绣近50年了,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庆阳香包刺绣传承下去。”刘喜娥说。
白淑方 飞针走线“绣”出美好人生
白淑方给小孩子教授香包刺绣技艺。
日前,笔者走进西峰区董志镇白淑方的家,只见许多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图案多样、做工精美的香包刺绣产品陈设在展厅里,令人目不暇接,白淑方和几名绣娘忙着将制成的香包药枕装箱、发货。
“我今年准备了30多个品类、50万件香包产品,目前销得最好的是药枕,主要销往乌鲁木齐、西安、天津、重庆等地。”白淑方说。
现年59岁的白淑方,是土生土长的庆阳人,自小看着母亲用绣花针和丝线绣鞋垫、衣物、服饰,在耳濡目染中,她练就了做香包刺绣的基本功。她12岁就开始为弟弟妹妹绣制鞋袜衣物,年龄稍长就开始为村里即将出嫁的姑娘绣制嫁妆,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她的刺绣技艺大幅提升,绣织的香包刺绣作品很受市场青睐,她也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巧绣娘”。
2012年,白淑方创办了庆阳淑方香包刺绣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香包、刺绣等民俗文化产品的制作销售。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香包刺绣产品远销俄罗斯、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
凭借精湛的香包刺绣技艺和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白淑方的香包事业逐渐做大做强。在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她还带动周边三十多名妇女学习香包刺绣技艺,让她们成长为“能工巧匠”,通过卖香包刺绣产品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白淑方的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制作的香包刺绣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优秀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获奖。她先后获得庆阳市非遗传承人、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副高级艺术师、2021年全国乡村工匠等荣誉称号。她的公司也先后被省、市、区妇联命名为“陇原巧手示范基地”。
通过香包刺绣事业发展壮大起来的白淑方,热心参与公益事业,主动承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白淑方了解到中医药对疫情防控工作有重要作用后,带领全家及公司员工制作中医药防疫香包3万多件,捐献给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及在校师生,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一份非遗力量。
如今,白淑方将更多精力花在香包刺绣技艺的传承上,她不但手把手教授儿媳、孙女制作香包,而且多次举办公益培训班,向广大香包刺绣爱好者讲授香包制作、色彩搭配、布料选择等技能技法,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使香包刺绣技艺发扬光大。
庆阳融媒记者/李云 通讯员/刘新艳 王春燕 李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