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庆阳市抢抓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和国家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政策机遇,通过多项举措巩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成果,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面,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新格局。
近年来,庆阳市抢抓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和国家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政策机遇,通过多项举措巩固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成果,引导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面,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新格局。
一、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县域服务能力。一是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联合市委编办等8部门出台了《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实施方案》,将医共体打造成责任、管理、服务和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行政、人事、财务、业务、药品耗材、绩效、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到2027年底,县域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县域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县乡村三级协同支持关系进一步夯实,乡村两级服务水平明显加强,医保基金县域使用效能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二是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协调医保等部门动态调整分级诊疗病种数量,落实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持续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同服务基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形成完善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三是深化基层运行机制改革。强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所辖村卫生室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绩效考核“六统一”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完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内部分配制度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导向,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制度。四是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不断完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功能,构建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逐步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和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优化完善甘肃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
二、突出学科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一是推进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出台《庆阳市提升重点专科能力建设规划(2024年—2028年)》,加快补齐服务短板,在巩固提升原有重点专科的基础上晋级升等,建设高级别重点专科,实现县域间均衡发展、市域内辐射带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建设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危重病的专科服务体系。二是开展县域5大临床服务中心建设。推动5个国家“千县工程”项目县综合医院建设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五大中心”。三是优化急诊急救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加强县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建设,完善立体化急危重症救治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县域30分钟黄金急救圈。推动5个县域急危重症救治中心、重症医学标准化建设,完善县域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完善区域协同院前和院内急救信息共享网络,加快急诊急救平台的配套信息化建设,提高已建成五大中心的救治能力和水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四是持续推动强县域一体化。推进县域龙头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呼吸、感染、介入、康复、肿瘤、眼科、老年医学、精神卫生等8个基础学科建设水平,通过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条件、完善绩效激励机制等措施补齐重点专科服务能力短板。
三、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提升乡村医疗服务能力。2025年前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等基础设备,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彩超和 DR 等设备,并与县域影像、心电、病理、检验等中心互联互通,实现 “乡检查、县诊断、乡治疗”诊疗模式全覆盖。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到2025年,力争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能力基本标准,2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能力推荐标准,60%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基本标准,其中15%以上要达到推荐标准。二是加快社区医院建设。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卫生院纳入社区医院规划建设,对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提升业务用房、设备、床位、人员等配备,至少设置床位30张。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能力,拓展家庭病床服务、上门服务、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2024年全市计划争取创建社区医院3家。三是推进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化建设。对照《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开展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评价工作,强化和拓展符合村卫生室功能定位的医疗服务。持续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快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保持村医队伍稳定,不断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四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打造一批示范中医馆和“中医阁”。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改善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基层中医骨干人才培养和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力争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开展6类10项、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五是开展基层特色科室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建成1至2个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特色科室,形成“一院一品、全专并重、差异发展、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加强外科服务能力建设,达到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普遍开展常规手术。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救和转诊转运能力,乡镇卫生院普遍建成急诊科,纳入县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六是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通过对口帮扶、紧密型医联(共)体等多种形式,帮助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建立干部双向挂职制度,二级医院可选派综合能力强、业务精的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到乡镇卫生院挂职,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综合管理能力;乡镇卫生院可选派年轻、优秀的班子成员到二级医院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提高管理能力。七是开展常态化巡回医疗服务。组织二、三级医疗机构,在农村边远和医疗卫生资源薄弱乡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原则上市级医疗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巡回医疗服务,县级医疗机构每季度开展1次巡诊,并逐步形成稳定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化 “市帮县、县帮乡、乡帮村”的帮扶机制,确保未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医疗机构常年至少有1名主治及以上医师开展帮扶。
四、加强医防融合,提升基本公卫服务水平。一是健全基本公卫服务体系。所有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均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所有村委会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落实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全面落实“行政部门牵头抓、专业机构包项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准抓”的管理机制,强化绩效评价和日常监管,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管理,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强化慢病患者服务管理质控,全面推进电子健康档案普及应用,提升项目服务实效,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二是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积极引导专科医生和二、三级医院医师以及非公立医院医师加入家庭医生队伍,扩充服务力量,丰富签约服务形式,拓展签约服务内容,持续做好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落实并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真正体现家庭医生劳动价值。到202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满意度达到80%以上。三是加强慢病防治能力建设。推行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创新行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建设慢病管理中心,建立完善慢性病筛查、干预、转诊、治疗、随访管理等制度流程,组建由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士组成的医疗团队,实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
来源:庆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