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名管理 赋能乡村振兴——镇原县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记述

摘要:山水有韵,钟鼓悠长。地名依托着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讲述着一段历史。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镇原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弘扬地名文化,探索地名管理,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地名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山水有韵,钟鼓悠长。地名依托着一方水土,承载着一方文化,讲述着一段历史。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是历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人民群众的情感寄托,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镇原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弘扬地名文化,探索地名管理,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地名管起来、用起来、活起来。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全体制机制。镇原县强化党对地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宣传、民政、住建等18个部门为成员的地名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命名更名、部门联审、审查备案、公开公告五项地名管理制度,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满足了全社会对标准、规范地名信息的需求保障。

二、规范地名管理,赋能乡村振兴。镇原县以落实《地名管理条例》为主线,积极开展乡村地名宣讲活动,打造地名文化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地名文化可见度,用地名所承载的历史文脉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全面梳理乡村地名现状,系统排查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大、洋、重、怪”等问题,规范乡村地名命名、更名程序,加强不规范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整理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档案8426卷470盒,更新国家地名信息库1134条,与“两省、三市、六县”完成第五轮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对78颗界桩重新刷漆标记,清除周围杂草、淤泥、遮挡物,全面提升了乡村地名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化。镇原县民政局牵头,协调宣传、文旅等部门,深入挖掘这片沃土上承载的光辉地名历史和人文底蕴,组建地名文化专家组,梳理乡村历史沿革,挖掘整理乡村地名故事,编纂《镇原县地名志、地名录、地名图集》,印制镇原县行政区划、镇原县城区图,联合镇原县融媒体中心,制作踏寻地名、记忆乡愁系列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网站等媒体平台上推介镇原地名文化,宣传镇原地名故事,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加大“三寺、三池、三山,两馆,一驿”等特色地名宣传推广力度,“三寺”即北石窟寺、石空寺、玉山寺,其规模宏大,造像生动,是北魏、唐宋石窟艺术的经典代表;“三池”即大阳池、翟池、白马池,其群山环抱、碧波荡漾,堪称“高原明珠”;“三山”即潜夫山、原峰山、鸡头山,山山有来历,个个有传奇;“两馆”即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援西军纪念馆,再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途径镇原,留下的光辉历史。“一驿”即“关陇丝路第一驿”—北石窟驿景区,融丝路、石窟、民俗文化于一城,再现了丝路古驿的历史沧桑和繁华景象。将地名文化数字化、形象化,让人们看得见,听得到,入得心。

四、健全地名标志,提升服务效能。镇原县有序推进地名标志设置,逐步健全乡村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加大二维码地名标志推广力度,全面规范村庄、道路、街巷、门楼牌编码等各类标识牌。规范使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小程序,引导群众将乡村地区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交通水利、公共服务、文化旅游、农业产业等地名信息采集上图,推进农业生产、快递物流、电商、旅游等行业领域对乡村标准地名信息的实际应用,把地名解民忧、暖民心、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落到实处。

茹水东流,岁月不息。在城镇化发展迅速推进的今天,镇原县注重地名文明传承、地名文化延续,让地名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挖掘、研究、保护、传承优秀地名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政人义不容辞的重任。随着镇原县地名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地名承载历史文化,以地名凝聚人文共识,以地名提升镇原影响,全方位助力开放、文明、美丽、幸福、现代化新镇原建设。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