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9月,走进华池县的食用菌基地,出菇棚内,工人们在采摘菌棒上长出的朵朵香菇;菌棒生产车间,一个个菌棒从自动化机械流水线上产出;保鲜库里,分拣工人将不同质量的菌菇分拣、装筐……秋季的凉意,丝毫没有影响华池县食用菌产业的火热发展。一朵朵菌菇,经过工人们小心采摘、晾晒脱水后,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金秋9月,走进华池县的食用菌基地,出菇棚内,工人们在采摘菌棒上长出的朵朵香菇;菌棒生产车间,一个个菌棒从自动化机械流水线上产出;保鲜库里,分拣工人将不同质量的菌菇分拣、装筐……秋季的凉意,丝毫没有影响华池县食用菌产业的火热发展。一朵朵菌菇,经过工人们小心采摘、晾晒脱水后,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因地制宜 菌菇种植有前景
秋日的清晨,华池县山庄乡的津华绿源食用菌产业科技园内热闹非凡,60多岁的尚湾村村民陈秀琴和姐妹们一边说笑一边在科技园的菇棚里采摘香菇。陈秀琴说,从产业园在山庄乡投产开始,她就在这里采摘香菇了。
“以前去外地打工,活比较重,还赚不了多少钱。自从有了香菇产业园,我很少出去干活,在家门口就能采摘香菇赚钱,每天可以收入120元。”陈秀琴告诉记者,家门口建起这个产业园后,她将一部分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每亩流转费600元,剩余的土地自己种点粮食。只要产业园的大棚开始出菇,她就和邻里乡亲来这里采摘香菇,增加一份收入。
山庄乡位于子午岭林缘区,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有着发展人工栽培反季节食用菌的自然优势。近年来,山庄乡立足生态、气候自然条件和区位、资源优势,紧盯食用菌产业“短、平、快”增收特点,先后赴宁夏、河南、福建、河北等地考察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注册成立合作社,于2019年5月建成第一批12座连栋香菇大棚,开展香菇试种。
经过3年多的努力,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2021年10月,华池县出台了食用菌产业奖补政策,先后吸引天津、山西、福建、黑龙江等地的企业来华池县洽谈,通过政府招商、以企招商等途径,引进陕西省、甘肃省、山东省的3家龙头企业签约入驻。截至目前,产业园累计投资3572万元,建成四季养菌出菇大棚254座,出菇面积达8.4万平方米,并配套建成菌棒生产车间、保鲜库、菌种研发中心、菌菇实验中心、专家工作站等。
“园区目前共生产香菇菌棒263万棒、滑子菇38万棒、露天木耳500万棒,累计产出鲜菇3200吨,预计产值6500万元以上。还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就业6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80万元。”华池县食用菌产业园区办主任王磊告诉记者。
变废为宝 经济生态齐发展
在华池县山庄乡尚湾村村民的记忆里,村里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
“作为传统农业区,种植是主业,然而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如何处置,给我们带来了困扰。”据华池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随着养殖业不断发展,加工饲草能处理掉一部分秸秆,但仍有大量秸秆及玉米芯未能及时处理,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经过反复考察和科学论证,华池县因地制宜,依托地处子午岭林缘区的气候优势,积极引进发展香菇产业,鼓励种植大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消纳农作物秸秆及禽畜粪便。
“前些年,玉米秸秆只能焚烧或者堆在河道边,现在村里有了蘑菇大棚,这些曾经没用的秸秆变成了宝,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尚湾村村民徐国连说。
家住城壕镇张川村的白恩科也是变废为宝的受益者。“我家种了二三十亩玉米,产生的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一部分作为牛的饲料,另一部分卖给了菌菇园。家中多余的玉米秸秆有了去处,还多了一份收入。牛粪除了还田处理外,还可以卖给有机肥加工厂。”白恩科说。
作为循环农业发展的先行实践地,山庄乡经过探索实践,利用气候优势和丰富的苹果木、玉米芯、玉米秸秆等资源,以农业废弃物与养殖业废弃物作为草腐菌原料、以苹果木作为木腐菌原料,循环利用发展有机肥和生物质科技原料,真正实现了“科技+环保+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华池县转变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探索发展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先后建成山庄津华绿源基地、城壕现代农业菌光互补基地、林镇乡菌光互补香菇数智化基地,逐步形成“原料-制棒-生产-菌棒回收利用”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不仅将玉米秸秆、玉米芯变废为宝,还让周边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务工,为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了有益尝试。
整体布局 绘出产业大文章
因高海拔、高温差的自然优势,华池县产出的香菇具有高营养、高品质的特点。据华池县食用菌产业科技示范园技术员张家成介绍,今年园区种植了香菇、滑子菇、平菇等十几个品种,通过分拣、包装再到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
作为传统养殖县,华池县建成1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和千头肉牛养殖区,在养殖饲料上不仅有效处理了玉米秸秆,牲畜的粪便还为有机肥加工厂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成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有机肥厂的原材料主要是各大养殖场和全县分散养殖户养殖牛、羊的粪便,还有各大香菇产业园的废旧菌棒。目前,我们生产的有机肥在保证县内各个高标准农田供应的基础上,剩余部分销往银川的蔬菜基地。”华池县万只肉羊育肥基地粪污配套处理中心负责人刘生枝说。
依托10万只湖羊养殖基地、千头肉牛养殖区和40万亩全膜玉米,华池县建成年产万吨的有机肥生产加工厂,有效解决了废弃菌棒、牛羊粪污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取之于种植业、用之于养殖业和菌业、还之于种植业”,实现了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为加快华池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种-养-菌-肥”一体化的现代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有效解决了废弃秸秆、牛羊粪污回收利用的难题,实现了闭环管理、循环利用,促进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带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完成粮食作物种植67.7万亩,肉羊饲养量达71.51万只,肉牛饲养量达5.56万头,全膜玉米种植面积40.69万亩,食用菌总产量285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以上。2023年全县计划利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3500万吨、小麦秸秆125万吨,废弃菌棒利用率达90%以上。
经过几年发展,食用菌产业成为华池县的主导产业,也为全县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秸秆综合利用+食用菌种植+有机肥生产”的绿色循环产业发展路子。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集农业科研、香菇种植、示范培训、带动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在充分占领国内市场后,各入驻企业逐步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实现了华池县对外贸易“零”的突破。2022年以来,华池县食用菌总产量2650吨,实现产值4445万元。生产的香菇产品对内销往福建、山东、天津等13个省市,对外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累计创汇19.98万美元。 除了种植香菇、赤松茸、黑木耳、羊肚菌外,华池县还成功试种灵芝、羊肚菌、猴头菇等多种菌种,注册了具有高海拔、高营养、高温差、高品质特点的“高原香菇”商标,既带动了村民就业,也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作者: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