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庆阳是甘肃省三大苹果主产区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区划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苹果产业起步开始,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培育,如今的庆阳苹果产业已发展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拥有133万亩的栽植规模,覆盖69个重点乡镇、30多万从业人口,人均增收贡献接近2000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庆阳被农业农村部区划为“中国优质苹果之乡”,庆阳苹果被赞誉为“高原圣果”,庆阳苹果产业不断演绎着兴果富民的故事。
庆阳是甘肃省三大苹果主产区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区划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最佳适生区。从上世纪90年代初苹果产业起步开始,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培育,如今的庆阳苹果产业已发展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拥有133万亩的栽植规模,覆盖69个重点乡镇、30多万从业人口,人均增收贡献接近2000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庆阳被农业农村部区划为“中国优质苹果之乡”,庆阳苹果被赞誉为“高原圣果”,庆阳苹果产业不断演绎着兴果富民的故事。
高天厚土育精华
这里是一方雄浑独特、风光秀丽的高天厚土,广袤的董志塬平畴沃野,逶迤的子午岭云蒸霞蔚。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就出土于这里;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留下了周先祖教民稼穑的佳话。庆阳地处北纬35~37度之间,海拔885~2082米,年均气温8.8~10.1摄氏度,降雨量480~663毫米,无霜期160~185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完全符合优质苹果生产所需的7项主要生态指标和6项辅助指标。
庆阳境内有12条10万亩以上的黄土大塬。各塬面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蓄水性强、透气性好,土壤富含钾、钙、镁、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庆阳苹果的核心产区。全市6个县(区)被农业农村部区划为全国苹果生产重点县,有69个乡镇被确定为苹果生产重点乡镇。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转型发展,牛羊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为苹果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
庆阳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6.3%,子午岭次生天然林面积达到760万亩。市域工矿企业少,天蓝水碧,空气洁净,独特的地理、优质的环境、丰饶的土壤、温润的气候、富足的光照,孕育出品质上乘、营养丰富的优质苹果,被誉为“高原圣果”。
庆阳苹果果实硕大、外形高桩、果面光洁、色泽艳丽、营养丰富、风味浓郁。据测定,庆阳苹果富含香气成分120种,其中脂类达70多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15%,总酸量0.42%,蔗糖含量为每毫升0.80毫克,果糖含量为每毫升2.55毫克,葡萄糖含量为每毫升0.46毫克,山梨糖含量为每毫升0.05毫克,维生素 C含量为每千克果肉50毫克,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鲜苹果GB1310651-2008标准。
科技赋能强果业
庆阳栽种苹果的历史十分悠久,秦汉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唐宋时期,沙果、蜜果等多个品种已在民间广为栽种。1942年,西洋苹果传入庆阳个别乡镇,作为观赏植物进行栽培,后来演化为食用品种。1953年,原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西峰黄委会水保站南小河沟水文站建立苹果品种试验园。1960年10月,试验园第一批苹果成熟,工作人员寄给毛主席一箱苹果,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受毛主席委托回信。受苹果试验园的影响,不少村庄利用塬边耕地建设苹果园。西峰区温泉镇刘家店村有一棵66岁的苹果树,现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被专家命名为“华夏苹果第一树”。
上世纪90年代,庆阳把苹果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大规模建设乔化果园,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苹果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增收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带动,持续培育扶持,形成了规模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2012年,庆阳市政府、庆城县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三方科技合作协议,在庆城县周祖农耕文化产业园成立了集教学研究、示范推广、科技培训于一体的苹果试验示范站,组建了全国第一个市级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推动苹果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市、县、乡各级以技术体系为依托,在全市推广了“宽行窄株、深沟浅埋”建园栽植,“立架扶干、纺锤整形”树体管理,“起垄覆盖、增肥补灌”沃土保墒,“春坠夏拉、秋冬疏缓”修剪整形,“授粉保果、定果增色”花果管理,“预防为主、多措并举”病虫绿色综合防控,“间伐改造、综合配套”低效果园提质增效,“农机入园、设施减灾”节本增效等8项关键技术,累计完成老旧果园改造30万亩,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园37处、2.2万亩,市级优质苹果示范园80处、4万多亩,完成出口创汇苹果认证15万亩,GAP基地认证3000亩。瞄准国内一流生产水平,引进优良砧木品种和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建立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30万亩,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矮化密植苹果基地和脱毒苗木繁育中心,宁县成功创建了国家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庆城县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引进“瑞阳”“瑞雪”“秦脆”“维纳斯黄金”等一批苹果新品种,倍受市场青睐,大幅度增加了果农收入。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庆阳苹果留存面积达到133万亩,苹果总产量达到12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90多亿元,全市累计有12.5万贫困人口依靠苹果产业实现脱贫、过上了小康生活。苹果产业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延链提质塑品牌
庆阳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苹果产业发展,健全仓储物流和加工体系,加强品牌培育,推动苹果产业全要素融合、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先后培育链主企业1家、骨干企业10家,建成智能化分拣线7条、苹果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累计建成苹果保鲜库303座,储藏能力达到58万吨。开发了苹果酒、苹果醋等新产品和苹果面膜、苹果细胞水等高科技产品,果脆、果干等高端休闲食品成为东方航空指定食品。坚持农旅融合,实施苹果公园项目,围绕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健身运动、户外实训、网红打卡、苹果养生宣传、采摘体验等进行创意策划,吸引1.5万群众观光体验。
坚持品牌化发展思路,采取央媒集中宣传、一线城市推介等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培育。“庆阳苹果”先后通过国家证明商标注册,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获得中华名果、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殊荣,入选国家农产品品牌目录和“甘味”农产品十大区域品牌目录。
为进一步提升庆阳苹果品牌价值,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庆阳启动品牌升级战略,集中实施了品牌培育聚合力、庆阳苹果云上行、巡回推介走一线、市场体系大拓展、知名果商庆阳行、行业影响大晋级、果品质量大提升、品牌文化大培育“八项行动”,构建了央媒融媒联动宣传、线上线下联动营销、产地销地联动推介、行业内外联动提升的宣传推介和营销格局,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表彰为“2023果业高质量发展共建市”。经过广泛推介,庆阳苹果入驻国内18家大型商超和26家大型批发市场,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拼多多等平台开设网店1600多家,庆新果业公司电商销售额连续3年位列阿里巴巴生鲜行业第一。
随着品牌升级战略的深入推进,绿色安全、醇香甘甜的庆阳苹果必将搭乘现代物流的快车,走向全国各大中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远销四海、甜香八方,成为调动人们味蕾的保健优品和时尚新宠。
记者/巩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