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夏州作为我省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在河州大地安居兴业。近年来,临夏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功能定位,通过共筑精神家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让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
临夏州作为我省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42个民族在河州大地安居兴业。近年来,临夏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功能定位,通过共筑精神家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让民族团结之花绚烂绽放。
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国庆假期,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参观热度不减,游客和市民络绎不绝。
“这件像大炮一样的陶器,大家猜猜是什么?”在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展厅内,11岁的小讲解员呼延嘉诚俏皮地发问,瞬间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待游客仔细观察后,他娓娓道来:“其实,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鼓,用于祭祀和礼乐,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记忆。”
今年暑假,呼延嘉诚通过博物馆培训,成为一名“红石榴”志愿者讲解员,可以独立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我年纪小,讲解时不照本宣科,把文物知识用口语化的语言讲出来反而更吸引人。”呼延嘉诚说。
“通过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让孩子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博物馆社会教育业务负责人马晓燕说,小讲解员们富有亲和力的讲解深受各年龄段游客喜爱,每次讲解结束都会收获热烈掌声。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着临夏厚重的历史文化,是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副馆长马沛霆介绍,近年来,博物馆充分运用文物资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馆藏资源厚植文化自信,让游客在一件件文物中感受历史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和血脉。
结合“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开展了“博物馆里寻历史”“我们的节日”“我在州博讲文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课堂宣讲、实地参观、亲子研学等方式,面向各中小学生、城乡群众、部队官兵等群体宣传临夏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
“史前文化没有文字记载,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文物的研究与阐释。”马沛霆指着馆藏的菱格纹双耳四流口彩陶壶说,“这件文物是原始部落间结盟、友好相处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的生动缩影。”
从文物展陈到研究阐释,从文物活化利用到生动传播,临夏州彩陶馆(博物馆)正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实践,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牵住发展“牛鼻子”
红石榴长廊、民族图谱、团结亭……行走在八坊十三巷的同心圆广场,浓厚的民族风情与现代旅游业态交织成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
夜幕降临,临夏市八坊十三巷灯光璀璨,游人如织。在景区中心位置一家名为兴强地毯艺术馆的店里,不少游客被眼前精美绝伦的地毯深深吸引,或驻足欣赏,或购买收藏。
马小强是地毯艺术馆的店主,也是地道的“老八坊”,一家三代人生活在这里。9年前,他利用八坊十三巷改造的机会,在院子“破墙”开店,实现生意和生活的完美融合。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丝绸之路各民族大融合、大交流的重要见证。2015年,八坊十三巷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在不改变原有结构、不搬迁原住居民的前提下,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保护建设和参与体验式文化旅游保护开发模式,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街巷。
“八坊改造以前,道路窄、卫生差,出行和生活不便。改造后,大伙都开起了店铺,吃起了‘旅游饭’,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忆起八坊的老面貌,马小强感叹道,“现在的八坊节假日非常火爆,店铺今年暑期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到20万元。”
民族团结搞得好不好,发展是关键。临夏市八坊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苏桃介绍,八坊十三巷生活着汉、回、东乡、保安等8个民族,近年来,街道把加快发展作为推动民族团结的着力点,鼓励居民投身餐饮、美食、民宿等旅游产业,累计发展商户136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
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
“铛、铛、铛……”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随着保安腰刀州级传承人马乃比有和妻子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锻打,再经过淬火,一柄刀坯便制作而成。
保安腰刀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这些年深受消费者青睐,马乃比有一家有接不完的订单,一个月收入好的时候有9000元。他说:“打刀不仅继承了保安族的千年技艺,也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前年,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马乃比有家的房屋受损严重。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去年11月,马乃比有一家搬进了集中安置点,住上了150平方米的两层小院。
“灾后恢复重建时,各级干部为了让我们早日搬进新居,操碎了心。我们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正是干部和群众万众一心,让马乃比有一家不到一年就搬进了新房。
“团结村生活着汉、回、保安、羌等8个民族,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村村委会副主任马小云告诉记者,团结村以前叫崖头村,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很少发生矛盾,因此,改名为“团结村”。
来到团结村集中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井然有序,阅读室、活动室、办公区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一排排两层独院整齐排列,群众家里窗明几净;老人们在广场上三五成群,聊天下棋,不亦乐乎。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团结村全力打造‘灾后重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示范村建设,系统实施污水管网改造、煤改电、风貌改造、养殖等27个项目,村容村貌变得更亮丽了,村民的生活也更红火了。”马小云说。
保安腰刀是团结村的文化符号,也是部分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在重建过程中,政府专门在集中安置点开辟出空间,用于保安腰刀制作和展示。
不久后,马乃比有的家庭工坊将搬进集中安置点的腰刀展示体验坊,成为团结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他充满信心地说:“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大伙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记者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