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酒泉市肃北县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蒙古族服饰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魅力肃北民族文化”“民俗+非遗+旅游”的人文风景,有力促进了文旅流量向文旅增量的转变。
作为酒泉市肃北县本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蒙古族服饰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载体和“魅力肃北民族文化”“民俗+非遗+旅游”的人文风景,有力促进了文旅流量向文旅增量的转变。
肃北县娜仁蒙古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传统蒙古族服饰的设计与制作。公司负责人娜仁其其格是甘肃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服饰的代表性传承人,一直坚持纯手工编织蒙古族服饰,并带领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姑娘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织出美好生活。
“税务部门为我们企业量身定制政策手册,指导我们准确享受税收优惠政策。2024年,我们享受税费减免4000余元。越来越充足的资金支撑我们购置织布机、开办技艺培训班和扩大传承人群。订单不断增加的同时,税务干部还上门辅导税收业务操作,服务很到位。”娜仁其其格说。
为助力非遗健康发展,酒泉市税务部门坚持政策赋能、服务提质、发展护航,推行切实有效的税收服务模式,通过运用税收大数据建立政策匹配模型,构建“云端+实地”服务矩阵,在办税服务厅设置双语政策解读专区和“非遗传承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举措,为非遗传承企业纾困解难,让纳税人足不出户便捷学习,并提供快速响应服务。
巴迪哈·巴合达是哈萨克族刺绣的传承人。2015年,她成立了阿克塞县巴迪哈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哈萨克族特色民族服饰、民族手工刺绣品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
“合作社起初采用‘家庭+’模式,大多是本地淳朴的哈萨克族牧民,刚开始对税收政策和业务都不太清楚。税务局提供的‘双语服务’很贴心,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领用和开具发票,让我们很快掌握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今年一季度,我们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1.9万元。”巴迪哈·巴合达说道。
从政策落地到服务升级,基层税务部门通过“输血”与“活血”并举的方式,既缓解了非遗企业的资金压力,又为其长期发展注入信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进一步拉动了文旅消费,形成了“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经济增效”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酒泉马记手工挂面生态文化村开发有限公司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劳动力就业并带动增收,作为酒泉特色文化名片推向旅游市场,切实发挥了文旅深度融合“1+1>2”的叠加效应。
酒泉市税务部门通过拓展电子税务局线上互动和12366纳税缴费服务热线功能,结合实体办税服务厅兜底保障,健全“线上+线下”全流程服务模式。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求,提供阶梯式政策辅导,解决涉税疑难问题,确保税惠红利精准落地。
酒泉马记手工挂面生态文化村开发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马凌兵说:“税务服务始终伴随企业成长,及时高效的政策辅导和实实在在的税惠红利,给了我们发展壮大的动力。”企业将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新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和品质提升中,在非遗传承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柏淑杨 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