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纸映非遗,匠心传古今。近年来,镇原县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不断摸索新思路和新机制,开拓新方法和新模式,建强队伍力量,丰富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剪纸、刺绣等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剪云裳”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延伸文明实践链条,丰富志愿服务载体。
剪纸映非遗,匠心传古今。近年来,镇原县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不断摸索新思路和新机制,开拓新方法和新模式,建强队伍力量,丰富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剪纸、刺绣等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剪云裳”特色文明实践品牌,延伸文明实践链条,丰富志愿服务载体。
镇原县文化馆盘活志愿服务资源,积极吸纳民间优秀手工艺人、文化志愿者、“三区”人才等264名非遗传承人,成立志愿服务队,将剪纸技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文明风尚传播相结合,以“三下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进”活动为契机,开展非遗下乡培训、非遗技艺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在庆阳市7个县(区)成立了剪纸传习所,累计培训非遗手艺人才150余名。
结合县域文化实际与自身特长,服务队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以“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的文艺志愿服务宗旨,团结动员和协调引导文化志愿者多渠道、多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广泛开展“送万福进万家”“非遗进景区”“纸为传承 剪出精彩”、作品展览、手工艺制作、公益讲座等各类文艺惠民文明实践活动130余场次,使广大群众在民俗文化浸润中感受黄土情韵,在文明实践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同时,服务队全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2021年至今相继编印出版了《庆阳剪纸作品集》《庆阳剪纸艺术》,拍摄了《庆阳剪纸》及传统筵席制作技艺《镇原十三花》专题片,充分发挥文艺作品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重要作用。
2024年3月,镇原县文化馆组织志愿服务团队总体策划设计,县内优秀剪纸、刺绣艺人集体参与,全力打造出“剪云裳”特色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从构图、打样、剪刻、附衬、缝制,历时7个昼夜,完成了10余套“剪云裳”服饰,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的时尚服装完美融合,展示出剪刻与非遗的独特魅力。2024年,“剪云裳”顺利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在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建设交流和“星光璀璨 百团争艳”2024年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成果展演中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百团汇演”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同年8月,县文化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创建“剪云裳”展示馆,民间艺术“剪纸服装秀”登上了天水“热辣滚烫”的舞台,迈入了西安“大唐不夜城”的街头,走进了深圳文博会的场馆,进入了“庆阳文旅”的视野,在非遗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非遗传承创新发展的一个成功案例。
张凡 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