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助力全国1000支大学生宣讲团队全方位宣传推介庆阳,切实把庆阳最靓丽的名片分享给全国大学生,传递到全国各地各高校,我们特别将庆阳“岐黄故里、农耕之源、红色圣地、能源新都、数算枢纽”五张名片汇编整理,下面,请各位青年朋友们跟随团团一起去看看吧~
为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引导全国青年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中医药技能,传承中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共庆阳市委、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共同主办,全国中医药院校共青团工作联盟、庆阳市卫生健康委、共青团庆阳市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团委、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制频道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宣讲中医药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于2023年12月底正式发布公告,共面向全国高校遴选1000支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每支团队招募10名志愿者,各宣讲团队于2024年3月—5月期间开展以“四个一”主题宣讲活动,主要包括:开展一组主题宣讲,开展一次宣传推介,创作一个文创作品,提交一份总结材料。同时,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将嘉许邀请100支优秀团队代表今年暑期赴庆阳开展岐黄文化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为助力全国1000支大学生宣讲团队全方位宣传推介庆阳,切实把庆阳最靓丽的名片分享给全国大学生,传递到全国各地各高校,我们特别将庆阳“岐黄故里、农耕之源、红色圣地、能源新都、数算枢纽”五张名片汇编整理,下面,请各位青年朋友们跟随团团一起去看看吧~
庆阳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圣地是庆阳的精神气质。
上世纪30年代初,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庆阳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更是八路军三大主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完整革命根据地,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庆阳是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时间最长的地方,被称为“永远的红区”。
一代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庆阳这片厚重的土地。1927年,王孝锡在宁县建立甘肃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宁支部;1930年,刘志丹在合水太白领导“太白起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庆阳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1932年3月,刘志丹、谢子长在正宁县建立了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寺村塬革命委员会;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习仲勋任政府主席。1936年11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亲自指挥,在环县打响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城堡战役”,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结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老一辈革命家在庆阳这片热土上艰苦创业,成就了与日月同辉的丰功伟绩,他们创造的鲜活经验,至今为人传颂。作为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先辈们在庆阳先行试验“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被群众称为“马青天”的马锡五在深入群众审理“刘巧儿”抗婚等案件中形成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是新中国司法体系建设的开创性实践,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经验”。在革命斗争和烽火硝烟中铸就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成为庆阳人民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和精神财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庆阳这片红色圣地,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走出了一大批共产党人的精英模范。马文瑞、马锡五、李培福等,扎根群众、心怀为民的作风,得到了群众拥护,为党赢得了民心,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分别为他们题词:“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也不离开群众”“面向群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这三首诞生于庆阳的红歌,不仅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也真实地记录反映了老区人民拥护党、忠诚党、热爱党的至诚情怀。
红色圣地孕育的红色基因,在庆阳大地上永续传承。一代代庆阳儿女不忘初心,传承和弘扬“南梁精神”,以保护革命遗迹、发扬红色传统为己任,先后建成南梁革命纪念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陕甘红军纪念馆、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12处,保护修缮南梁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包家寨会议旧址、三岔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等重点革命遗址遗迹30处。2022年,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02处,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3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283件(套),这些红色遗迹和革命文物,生动地讲述着发生在庆阳大地上的革命故事。
新时代,新作为,新征程。以红色圣地为名片,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红色旅游为引领,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庆阳老区儿女正共享着丰厚的红色基因带来的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