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庆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顺应“三农”工作新形势,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方向,树牢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格局,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增、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2023年,庆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顺应“三农”工作新形势,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方向,树牢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农业强市目标,加快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格局,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增、稳中有进良好态势。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施新一轮粮食单产提升行动,守牢春播、秋播、复种三个关口,稳面积,提单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93.11万亩、总产量142.94万吨,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持续加强耕地种植结构管控,建立市级季巡查、县级月巡查和明察暗访工作机制,推动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整改动态清零,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常态化推进撂荒地排查整治,完成整治季节性撂荒地5万亩,利用苗木腾退耕地恢复种植农作物3.16万亩,有效拓展粮食生产空间。集成推广旱作增产技术,建办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点53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4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02万亩,组织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有效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
农业绿色发展实现突破。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创新实践以种植业为基础、畜牧业为牵引、菌业为纽带的“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理念之变、从依赖资源向依靠科技转变的动力之变、从过去种养循环向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转变的格局之变,为加快构建庆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产业全链闭合发展创造了全新模式和有效路径。以“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为支撑,获批整市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入选第二批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产业链式开发聚力加效。以现代寒旱农业倍增行动为抓手,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制,突出建基地、培园区、育龙头、树品牌,推动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集群化发展。新获批创建庆城苹果、华池中药材2个省级产业园,成功创建合水县何家畔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5个、国家产业强镇3个,基本形成“一县一园”发展格局。正大集团30万头生猪屠宰及熟食加工厂、圣越农牧肉鸡屠宰二厂全面建成投产,生猪、肉鸡产业实现全链闭合融合发展。中盛食品加工厂肉羊屠宰量突破60万只,就地屠宰转化能力较上年翻番。镇原圣越农牧成功并购上市,为庆阳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新模式。以“庆阳苹果”品牌提升为抓手,推进苹果产业链式开发,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食用菌产业迅速成势,年产量达到1.52万吨,是去年的4.5倍,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强劲。全面落实“强科技”行动,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探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复种马铃薯、麦后移栽荏、复种谷物等多元化复种套种有效模式,实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开展千名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强服务行动,引导市县乡1046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建办农业科技示范点146个,启动创建农业科技示范乡镇12个,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有效发挥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农田建设管理全面加强。严格落实国家、省上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要求,探索有效模式,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质量管控,现场抓促推动,全年45万亩任务基本实现“当年任务当年建成”。对照陇东旱塬区和丘陵山地区分区分类建设内容和投资标准,积极探索适合庆阳实际建设模式,突出小块并大块、配套大口窖、田间道路等工程性措施,项目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修订完善《庆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庆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变更管理办法(试行)》等6项管理制度,编制《庆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流程图》,做到“六个落实”“六个到位”,管理制度机制更加完善。强化项目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市级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技术指导站,县级增设农田基建股,专业技术力量得到加强。
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念好农业招商“谋、招、落”三字经,全员招商,全链发力。建立储备项目库、目标企业库,制作宣传册,拍摄专题片,先后举办福州农产品招商引资推介会、食用菌企业庆阳行、西安农业产业及数字经济招商推介等活动5场次,全市签约并开工建设农业项目150个,完成投资88.14亿元,资金到位率76.6%,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16个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任务;新培育营收2000万元以上规上企业5户、营收1000万元以上规上企业13户,分别完成省定目标的166%和162.5%,我市农业招商工作位居全省前列。高位推动数字经济招商,签约数字经济企业7家,落地建设2家,庆阳农业产业云平台建成运营,打造庆阳智慧农业“数字大脑”。
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八改”工程,全面启动“和美乡村”创建,乡村建设由点及面、全面推开。突出关中文化元素、黄土高原特点、陇东民居特色,累计创建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15个、示范村169个,新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0个、市级“和美乡村”20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覆盖率100%,生活污水治理率24.1%,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全面提升。华池县被评为全国清洁村庄先进县,镇原县平泉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农村户厕改造全面提质。扎实推进农村改厕“提质年”行动,开展新改户厕质量“大比武”活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科学选择户厕改造模式,全面完成40267户年度改厕任务,累计改造户厕27.86万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7.95%。坚持将农村户厕改造与使用管护一体谋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优化改厕后续服务,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累计建成村级改厕服务站812个,卫生厕所使用率和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农业生态环保加力提效。围绕农业废弃物收储加工利用,全市739家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畜禽粪污处理设施,累计建办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77个、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公司8家、饲草料生产加工龙头企业12家、有机肥加工企业18家、菌棒生产主体12家,有机肥、菌棒、饲草料(干草)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3万吨、8300万棒、150万吨。2023年,全市通过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方式,转化利用农作物秸秆127万吨、果木枝条21.8万吨、畜禽粪污903万吨、菌糠3.8万吨,利用农作物秸秆、枝条、菌糠等废弃物生产食用菌菌棒5965万棒,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尾菜处理利用率、果木枝条加工转化率、菌糠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1%、84.7%、86.5%、54.3%、63.4%、95%。
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信息核对,实现成员身份“两头占”问题动态清零。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增收途径,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集信息发布、合同网签、土地整治、托管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引导流转农村土地141.2万亩、流转率14.32%,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提升行动,“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2.6%,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37%。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开展耕地“非粮化”巡查、农业安全生产督查、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编制《农业执法检查工作手册》《“两轻一免”事项清单》,积极推行柔性执法,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获评全国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