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宁县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面、全过程,深入开展“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以来,宁县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层面、全过程,深入开展“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固本培元 夯实“强乡富村”基石
“我们依托‘强乡富村’农村党建融合行动,大力提升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择优培养村后备干部6名,全面提升了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宁县南义乡寨河村党支部书记米永佩说,大家比着干,争着干,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聚焦基层班子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的薄弱环节,宁县着力在提升村干部队伍建设水平上下功夫,通过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村干部选拔使用、管理监督、履职成效与乡镇党委书记工作实绩挂钩机制,积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大力选拔“四个带头”的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村级培养1350名优秀后备干部,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此外,针对基层党建工作抓得不实的问题,宁县通过建立基层党建月调度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确定29名县级干部包抓58个村,结合开展“遍访农户”、“结对关爱”行动,由县乡459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科级干部通过对全县13.14万农户全覆盖走访核查,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形成县委抓统筹、部门抓协同、乡村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使党组织真正成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学用贯通 铆足“效能提升”干劲
过去,在宁县基层一些基层党组织,党员学习活动曾流于形式,往往存在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党员干部自身能力弱、服务意识不强。
为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今年,宁县重点围绕“服务型效能型”机关建设,积极开展“书香机关”“书香机关党组织”创建,推行“线下千册、线上万册”和三级联考学习平台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学深到悟深推进,不断提升理论素质。
宁县是一片红色故土,全县现有革命红色遗址100余处。为了用好现有红色资源,宁县通过创新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充分发挥王孝锡烈士纪念馆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作用,以“讲好红色故事、汲取奋进力量”为主题,大力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通过展览、宣讲、座谈、文艺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红色教育党员干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针对年轻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意识不强的问题,宁县结合“三抓三促”行动,组织全县年轻干部开展“抓学习促提升,以学促行强本领”岗位大练兵、“抓学习促提升、强能力提素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测试、“遇事不惊慌、冷静稳处置”情景模拟答题、庆七一“抓学习促提升·学思践悟展风采”知识竞赛、“抓学习促提升·重实干强担当”主题演讲汇报解说比赛等主题实践活动,着眼解决好党员干部“不想干、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
抓实产业 集聚“党旗领航”合力
“今年,县乡安排开展了基层党建‘五大融合’行动提质增效年活动后,村党支部对村集体经济的20亩果园施肥、灌溉、剪枝等进行了全面改造提升,预计果园能收入30万元,纯收入达到17万元。”谈到宁县今年开展的基层党建“五大融合”行动提质增效年活动,盘克镇形赤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斌赟深有感触,“借助党的好政策,我们村这几年变化很大,相继修了通村水泥路、建起了新农村房屋和文化广场,金银花和苹果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家过好日子的信心更足了。”
抓好产业扶贫是检验村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试金石”。为此,宁县紧盯“一清零双倍增”目标,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围绕全县苹果、粮食、食用菌、中药材、瓜菜、草畜“六大产业”发展、“三塬三川三片”区域布局,按照“全县一盘棋谋划、乡村多点化发展”的思路,推行多元创收、产业带动、资产盘活、文旅融合、企业兴办、入股分红“六种类型”发展村集体经济,全县有256个村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社、242个村发展种植业、78个村盘活资源资产、5个村发展文旅融合产业等,全年预计村均收入达到16.7万元。
党建兴,产业兴。宁县还以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基地为中心,成立“田园筑梦”循环农业党建联合体,通过理论联学、活动联办、产业联动、效益联享,实现抱团发展,鼓励发展“回归经济”,“量体裁衣”制定政策、资金、用工等多重优惠政策,积极吸引“人才回归、资金回流、企业回迁”,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树品牌”的思路,建办乡村就业工厂51个,吸纳就业3310人,带动群众增收1.18亿元。
来源: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李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