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都在语言的丛林中寻觅,寻觅一个确切的词汇,用以叙说脚下这块土地,从而能一语道尽故土陇东在我心中的复杂情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我觉得一个人生长在什么地方,纯属一种机缘,一种命运。
一
很长一段时间了,我一直都在语言的丛林中寻觅,寻觅一个确切的词汇,用以叙说脚下这块土地,从而能一语道尽故土陇东在我心中的复杂情感。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我觉得一个人生长在什么地方,纯属一种机缘,一种命运。要不然芸芸众生中为什么偏偏是你而不是他?既然命运选中了你,那就在赋予你一个鲜活的肉体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了你同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譬如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生活习俗、体形以至性格特征等等。时光在昼夜不停地流逝,个人的体验和阅历与岁月同增,而当有那么一天,我终于明白了这种寻觅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搜寻过程,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探求和智慧的感悟时,有多少次我站立在这古老的土地上,面对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感受外面吹来的阵阵风雨,我陷入了一种精神失语的状态,真不知说什么好。是热爱,还是憎恨?是自豪,还是自卑?是幸福,还是苦难?是满足,还是欠缺?是固守,还是逃离?我知道,一个地方同一个地方的差别永远是有的,假如没有了这种差别,整个地球全是一律的平原抑或是大山,一律的沙漠抑或是海洋,那这世界将是多么单调!对命运来说,莫论公道,造化之手既然选定了你做一方土地的子民,你只能同无数先辈一样,在特定的时空座标中,同这片土地连在一起,随着历史的车轮跌跌撞撞地向前奔去。又有谁能揪着头发把自己提起来?在陇东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千年的风刮过,万年的雨淋过,有多少人和事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有过愁和苦,有过悲和恨,也有过生命的快乐,梦想的追求。今天,当我们站在这历史沉淀深厚的地层之上,透过情感的迷雾,理智地审视脚下这块土地的时候,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一个伟大时代即将诞生的时刻,从历史的深层,从被忘却的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现在仍然出没在我们面前,并且今天遇到的问题更为繁复,更具有挑战性。这是因为新的不断出现的问题同旧有的问题纠缠在了一起,难解难分。这更是一场全新的挑战,既来自于生存,也来自于精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活法。面临挑战,在未来的时日里,陇东这片土地及其祖祖辈辈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陇东人,将选择怎样一个活法,从而显示其应有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庄严与辉煌?
二
造化之手,法力无边,鬼斧神工般地为这里造就了一幅奇异的黄土画卷。我常常为此感叹不已。
据有关地理资料记载,古生代这片土地还沉睡于海底,一片汪洋。到了三迭纪,部分地壳隆升,成为陆地。大约一亿两千万年前,随着白垩纪整个地壳的隆升运动,至第三纪,一个广阔平坦的剥蚀面便出现了,第四纪出现的强劲的风暴把蒙古平原的黄土以及岩石的风化物,挟裹覆盖在这里所有的河谷、斜坡和原野上,地貌内部产生的营力又进一步作用,将黄土堆积的低平盆地再次抬高升起,于是便出现了一个表面完整统一的黄土高原。这恐怕就是这片土地青春时代里风华正茂的模样了。然而自全新世开始,经更新世,情况就不那么好了。来自河流、雨水的大规模的洪水,使得这块高原逐渐解体,不断地被侵蚀,不断地被切割,以至于到今天为止,这种自然力的破坏还没有停止。一个沟壑纵横、支离破碎、梁峁交错的黄土地便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十几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站在出土于马莲河畔的黄河古象旁,望着这具身高达4米,体长8米,仅一双门齿就长达3.4米的庞然大物时,感叹之余,我怎么也不能把眼前的景象跟陇东自然生态的现实联系起来。是的,当今天我们每一个陇东人睁开双眼看陇东这片土地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烟树茫茫、流水潺潺、野草遍地的模样了。千万年的风霜雪雨,冰雷电火,已经使它饱经忧患,满目苍凉,憔悴了,衰老了。昔日花草繁盛、沼泽遍布的陇东大草原,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地。川原、沟壑,河道、土泉,高粱、低峁,漫洼、陡掌,土桥、崾岘,宽坳、窄岭,深湫、浅池,绿地、沙漠,除了大海,这块土地似乎浓缩了大千世界应有的全部自然景观。然而,说是平原,却是一块块互不相连,如蚕吃剩的桑叶一样的残缺的平原,眼前看似平展展的,走着走着就如临悬崖绝地。说是大山,却失了茂密植被的养护和森林天然水库的覆盖滋润。变成了缺树少草的黄土丘,少了绿色,没有了奇峻险秀,成了山中的陋族,残缺的大山。所有的河床都伟岸雄阔,没有山洪暴雨的日子流水却细得像一根麻绳,时断时流。流水潺潺,涛声拍岸,浆声帆影,只能回荡在遥远的梦境和想像里。山、川、塬、水四大自然景观,让人总感到少了那么一份痛快淋漓、潇洒倜傥。每当一年中,总有那么几日西伯利亚的寒风刮起毛乌苏大沙漠的风尘,遮天蔽日地吹向这里的时候;每当我们春天抗旱、夏天抗旱、秋大抗旱,甚至在冬天也要抗旱的时候;每当为了一年的收成,为了人畜饮水,赤日炎炎中人们在如汤一样扬起尘土的黄土道上焦躁奔走,与自然抗争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就想起了那头古象,怀念起昔日森林茂密,鸟语花香,流水哗哗不息的时光,也深深感到了造化魔力的不可抗拒,总觉得在造化的掌心里,陇东今天在世人面前呈现的这种地形地貌,好像是给这里人们命运的一种象征符号——残缺。残缺,使得这片土地凝重起来。
三
仔细想来,残缺与圆满,像一对孪生兄弟,总是相辅相成,如影相随。圆满只是一种境界,一个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残缺是一个过程,一个事物的常态,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又激励着人们的,既不能轻松提起又不能痛快放下的现实存在。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呢?不是吗,陇东这块土地作为周朝的发祥地,却在历史上很长时期内远离国家中心与中原腹地,位于汉族与少数游牧民族拉锯式反复争夺的交错地带。北魏以前,思想文化方面取得了很高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的成就,王符、傅嘏作为其代表人物,一代天骄的思想精英,独领神州大地之风骚,为这块土地增添了一份异常鲜亮的色彩。但是到了唐宋以后,以至近代,就逐渐式微,无出其右者。三四十年代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老区,作为党中央、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生活过的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有那么多的陇东优秀儿女参加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却没有从这里走出多少土生土长可称得上国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湖北省红安县,已故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故乡,一个县就出了二百多位将军。“耕”、“读”二字,世世代代被陇东人看作创业和守业的根本,陇东人中间,也不乏健康漂亮和聪慧超人者,要是换个地方,可能在学业上也会成就非凡,出人头地,但是今天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或者称得上国家级的科学家当中,陇东籍人士又有几人?陇东山川哺育万物,也造就了一大批叫得响的物产,庆阳的苹果、毛驴、正宁的大葱、宁县的曹杏、晋枣、黄甘桃、早胜的黄牛、环县的滩羊、华池的白瓜子,遍布全区的黄花菜等,都是国家早已认定的优质物产,写进过教课书的,但走出庆阳地区,走遍大江南北,在外地人的餐桌上,在外地商场的货架上,却基本上看不到。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就可以五谷丰登,牛羊满圈,丰衣足食,使得陇东人容易坐井观天,小富即安。固守中滋生着懒惰,自足中孕育着自满。以至于有的人无论到了外地什么地方,也要怀里揣个油泼辣子瓶瓶,天南海北地转上一圈回来,车刚一上董志塬,只一句“还是咱庆阳好啊!”就没了下文。生存条件的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使得陇东人极其勤劳节俭,忍耐吃苦,敢与天地争高低,敢与人渣拚死活,然而胜利也罢,失败也罢,总是出蛮力有余用智力不足,这其中有过多少血的经验与教训!
四
漫游在陇东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使人随时随地都能领悟到历史的凝重。秦始皇威武的兵马穿过子午岭林海的秦直道,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秦代的长城,北魏的石窟,唐宋的佛塔,在岁月的流逝中无言地耸立着。三四十年代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留下的南梁革命政府、抗大七分校遗址等,虽然没有了当年红旗猎猎、号角震天,但仍然向世人展示着昔日的荣光。在一个新的世纪到来之际,中国的社会主义伟业进入了一个发展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今天,提起“老区”两个字,既饱含着昔日的荣耀与骄傲,也深藏着许多难言的困窘与苦涩。明天会不会被人遗忘,我不知道,恐怕更多的人只有从历史的教课书中去查询它的准确含义了。发展市场经济,众所周知的原因,“老区”成了落后与贫穷的同义语,历史包袱的沉重,地理位置的偏僻,原有基础的落后,使得陇东人奔向市场的步履格外沉重和艰难。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法则,让陇东人乍听起来,曾是那样陌生新鲜。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大家一下子都涌向了奔往未来的快车道。一番拼搏之后,再环顾四周,总觉得别人乘着飞机火箭,而自己还是开着拖拉机、赶着老牛车,速度慢、效率低。于是有人就感叹说,飞的不够高是翅膀没有人家的硬,游的不够远是水性没有人家的好。其实落后的原因纵然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陇东人的观念、思想落伍了。“老区”过去是陇东人骄傲的资本,现在却使陇东人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过去我们靠响当当的政治资本,靠党和政府的照顾,靠许多在陇东生活战斗过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办成了许多其它地方在当时办不到的事。久而久之,等、靠、要似乎从一种行为变成了陇东人的一种秉性了。而这种惰性跟当今的大气候是多么不相宜,又贻误了多少事啊!钱物丢失了或许还可以找得回来,时间、机遇丧失了,又怎么追得回来呢?多少事情人家已经干得闪过几个身子了,而我们才起身迈出一条腿。于是就有人奇怪,南方不长小麦却用我们种的麦子制成方便面反过来赚我们的钱,而我们搞出一种产品,不是样式陈旧了,就是品种快淘汰了,最终就是出不了庆阳家门,更不用说越过黄河、跨过长江去了。靠技术咱干不过人家,但简单如钉鞋、爆米花、做蛋卷、缝衣服、配眼镜、开餐馆等等,为啥每一样都是外地人先干起来谋足了利益,我们陇东人才跟着干起来的,且一样干得好呢?比照差距,寻找原因,有人就自嘲说,南方人爱吃鱼头脑子灵,而我们陇东人爱吃猪头脑子就笨了。这当然是笑话,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情,想不到的恐怕就永远做不到。同发达地区和自然环境好的地方比起来,尽管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欠缺,但最主要的,是不是还是思想观念的欠缺呢?
五
春节过后,我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家门中最小的九弟要到南方打工去。望着他单薄的身板,家里人都有些担心。问不去不行吗?他低头抠着手指甲,沉吟了好一会儿,眼睛里露出一股自信的目光,说想出去闯一闯,再说媳妇带娃四口人,种一口人的地,粮食也不够吃。窑门上贴的春联已经剥落不全了,窑里土墙上新贴的一幅乡间书法家书写的条幅吸引了我的目光。吸引我的不是字,而是那几句话:“不靠父母不靠天,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等帮靠扶不算是好汉。”我当时感到有一股热流冲向眼眶。我想九弟也一定是喜爱这几句话,才把它贴在每天都能看几遍的地方去的。
是啊,对九弟如此,对和九弟一样还没有彻底摆脱穷困的人如此,对我们整个陇东地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都应该用这几句话来鞭策、鼓励我们自己。固然我们今天面临全球人口膨胀、地球“温室效应”、环境日趋严峻、耕地日益减少等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也面临着自然灾害频繁、农村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等自身存在的突出难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放弃我们不息的追求,在残缺中追求圆满,从不屈中收获骄傲,在困苦中冶炼幸福,从卑微中创造崇高,在平凡中显示伟大,紧随着人类社会共同前进的步伐,我始终坚信,陇东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必将有其独特的庄严与辉煌。
我们不怕穷,就怕志短;不怕现在不好,就怕不想好。众心齐,泰山可移。别人出一份力,咱们就出两份甚至三份的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不和人家发达地区赛阔气,专与他们比干劲。学他们发展经济的本领,绕开他们走过的弯路,抛掉“不骑马不骑牛,骑上毛驴乐自由”的温饱即安心态,想大的,干大的,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干。整治党风,整治民风,克服生活节奏松散缓慢,改变效率低下人浮于事。遵循实事求是,克服虚报浮夸,不搞形成主义,不空吼冒吆喝。更不要该喜悦的时候起哄,该愤怒的时候自嘲,该羞耻的时候庆幸,该忧伤的时候茫然无觉,该蔑视的时候诚惶诚恐。这些会使我们对深重的危机可能视而不见,却为了鼻子底下的蝇头小利而踌躇满志,沾沾自喜。重视科技教育,讲求育才用才,重振老区雄威,使其万业俱兴,使陇东的人个个持有纯净的心灵,美好的向往。让我们以强盛之业绩,向世人证明:这里,曾经是,将来仍是一块具有神奇力量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是优秀的炎黄子孙,虽然现在我们还存在种种残缺,但我们对圆满的追求将永不停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