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池:仨老汉带领村民走出致富路

摘要:“苗子一出来,我的心就落到了肚子里,这事也就成功一大半了。”崔生会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天差点把人急死了,我们仨天天蹲在地头上看,半夜睡不着还要去地里看看,老伴说我要疯了。”近日,记者在华池县林镇乡张岔村看到群山环绕绿树掩映下,几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开,棚内绿油油的白芨苗惹人喜爱,村民们有的在拔草浇水,有的在整修棚外的沟渠,忙得不亦乐乎。

印象庆阳网 “苗子一出来,我的心就落到了肚子里,这事也就成功一大半了。”崔生会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天差点把人急死了,我们仨天天蹲在地头上看,半夜睡不着还要去地里看看,老伴说我要疯了。”

近日,记者在华池林镇乡张岔村看到群山环绕绿树掩映下,几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开,棚内绿油油的白芨苗惹人喜爱,村民们有的在拔草浇水,有的在整修棚外的沟渠,忙得不亦乐乎。

提起这几棚白芨,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每株白芨苗5毛钱的最低市场价算,20个棚将有700万元的毛收入,而白芨的市场价曾一度上涨到每株1.8元。

张岔村位于林镇乡东北部,地处子午岭边缘地带,是1988年陕甘两省勘界时成立的一个村,由于村里都是外来搬迁人口,发展时间短,农户底子薄,张岔村成了华池县东三乡唯一一个贫困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

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成了1991年就担任村干部的崔生会和杨青山最大的梦想。他们在任期间不停地在尝试,但都失败了。杨青山介绍,村民来自全国四个省八个县,生产生活方式都有区别,很难拧成一股绳谋发展,加之张岔村地处林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耕地少,难以发展规模化致富产业。

2015年,崔生会和杨青山都已经56岁了,村子里还有38户贫困户,相比周边其他村组的发展,张岔村的发展滞后了太多。杨青山和崔生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年,县委组织部组织村干部外出参加培训,在山里种了一辈子地的崔生会走进了课堂,为期一周的培训让他长了不少见识。崔生会说:“有个教授说的一句话对我启发很大,他说像你们这样的贫困村要发展就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失败了坏不到哪里去,一旦成功了全村人就能致富。”

这句话让崔生会带领全村致富的梦想又燃烧了起来。培训期间,有位外地的村干部发言时提到自己村里通过种植猪苓实现了脱贫致富。这让崔生会眼前一亮,一下课崔生会立马拉住这位村干部,跟他“取经”。

培训结束,崔生会便暗自下了带领村民种中药材的决心。年底,在市招商局的资助下,崔生会和杨青山带着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去了一趟陇南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实地参观学习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在种植基地,崔生会无意中听到当地的技术员说目前白芨的市场价高,而且市场需求量大。

回到家,崔生会首先给中药材栽培技术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女儿女婿打了个电话。听说父亲要在老家用大棚育白芨,女儿崔志燕吃了一惊,她告诉父亲:白芨栽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无论对于年过五旬的父亲来说,还是对于村里种了一辈子玉米洋芋的村民们来说,风险太高、难度太大。好在女婿齐宝仝很支持他。从女婿那里了解了白芨苗培育的过程,崔生会更铁了心要带着乡亲们种白芨。

有了陇南考察的直观学习和女婿的支持,崔生会立刻找来57岁的老搭档村支书杨青山和59岁的刘志荣,“我把自己的想法给他们一说,他俩马上就同意了。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我们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有这样的机会,大家都想试一试。”崔生会说。

说干就干。2016年一开春,在华池县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崔生会和杨青山带着村里的两个年轻人去了陕西杨凌中药材种植基地,专门学习白芨的栽培方式。“听说我们是贫困村来的村干部,基地不仅没有收我们的钱,还免费给我们送了几千块钱的白芨苗。”杨青山说,“同时,基地还答应我们,要是我们育出的苗卖不出去,他们愿意以每株一毛钱的保底价全部收购。”10 12 

学习归来,崔生会和杨青山、刘志荣坐在村口大树下的磨盘上,一边抽着老旱烟,一边商量起栽培白芨的具体事项来。把全村人都发动起来难度太大,仨老汉合计了一番,先在全村选了20户勤劳能干的农户加入,并在林镇乡政府干部的建议下,注册成立了林镇双塔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每人一股,每户两万元左右的投入,仨老汉手里有了8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于这个建村29年,穷了29年的村子来说,这80万元里,有很多老百姓一辈子的积蓄,大部分还都是借贷的。“从拿着钱的那天起,我们三个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崔生会说,“这事要是成了就脱贫了,要是成不了,那我们三个老家伙的罪可就大了。”

凭着记忆,仨老汉列了一张材料需求单,坐着夜班车找到在西安做生意的崔生会的弟弟,让他帮着采购。“弟弟一听把我们仨叫到家里,像给小学生上课似的给我们做工作,他说你们仨加起来都快两百岁了,还瞎折腾啥呢?”崔生会笑着说,“我们也不管,等他说完了继续拉着他买材料。”

材料买回来了,为了省钱,崔生会、杨青山和刘志荣没有请技术员,全凭平时的了解带领村民开始自己建大棚。为了赶到第二年5月份育苗,全体社员集体上阵,仨老汉更是废寝忘食。刘志荣的家距离大棚有20多里山路,他每天骑着摩托车起早贪黑跑过来参加劳动,半个月瘦了一大圈。杨青山的膀子被太阳晒得脱了好几层皮,崔生会的白头发更多了。为了赶工期,常常半夜12点了,工地上还热火朝天。崔生会还在自己家里开了大灶,给社员们管饭。杨青山说:“社员们早上5点就过来了,晚上干到十一二点才回去,中午吃了饭就在地里躺一会儿然后继续干,大家都累坏了。”

在全体社员的共同努力下,20个大棚很快建成了。“建设过程中,有问题就给女儿女婿打电话、发图片,我们还把杨凌的技术员也拉到了群里。”崔生会笑着说,“实在不会我们就派王志奇和崔志婓出去‘偷师’。”安装浇灌系统的时候,村里没人懂技术,请来的师傅张嘴一个棚要五千元。于是,崔生会就嘱咐王志奇和崔志婓跟着学,等师傅装完15个棚的浇灌系统,王志奇和崔志婓告诉仨老汉,说他们学会了。说到这事,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刘志荣抢着说:“剩下的15个棚就是他俩装的,我觉着比那个师傅装的还好!”

这年年底,崔生会和杨青山的任期满了,换届的时候,57岁的崔生会和57岁的杨青山退了下来,34岁的王志奇和28岁崔志婓接了班。没能在任期内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成了崔生会和杨青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崔生会说:“要能把白芨种出来,这辈子村干部才算当圆满了。”

今年4月份,在全村人期盼的目光中,白芨种子入了土。仨老汉更是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虽然他们都知道白芨要20天左右才能出苗,但还是一天到晚蹲在地头看。崔生会告诉记者:“有一天晚上我睡不着,到棚里一看,有个人正蹲在棚里拿着手电瞧呢,我就知道是杨青山。”

全村人都掐着指头算,到了第20天,大棚里还是一株苗都没有,很多原本就持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泼起了凉水,杨青山无奈地说:“以前积极来干活的社员那段时间打电话都叫不过来了。”

“第22天一大早,打开大棚门一看,就看到了几窝绿苗苗,赶紧就给刘志荣和杨青山打电话告诉他们,咱们仨把白芨种出来了!”崔生会说,“不一会他俩就过来了,后面跟着几乎全村的人。”

短短的22天,成了对仨老汉这辈子最大的考验。面对村民的质疑和责备,他们依旧默默地守着大棚,依旧早出晚归浇水、放风,默默地承受着村民们责备的目光。“那时候心里也没底了。”杨青山笑着说,“刘志荣还说,要实在种不出来,我们仨就要去森林里面上吊。”

“苗苗一捉住,全村人的心情都好了。”杨青山说,“来大棚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主动了,每天还有很多人来参观。”

如今,张岔村的20个大棚里,有17个棚都已经是绿油油的一片,还有3个棚是最近种的,还未出苗。除了白芨,村里还种有半夏、天麻和猪苓,“只要白芨能种出来,其他药材肯定也没问题,中药材种植这条路算是押对宝了。”崔生会自信地说,“未来我们仨要把全村的人都带动起来种植中药材,还有村里6户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要马上纳入进来。我们这穷了30年的村子,不仅要脱贫致富,还要一步奔小康。”

编辑/张治贤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