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羊又叫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因为它实际上并非羊类。它的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 地方名"长尾羊",亦称"蒙古羚",学名"鹅侯羚",偶蹄目,牛科。在玉门境内荒漠戈壁和荒漠草原地区都有分布,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黄羊又叫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因为它实际上并非羊类,只是形状与羊相同,但四肢短小而肋骨很细,腹下夹带着黄色的毛,角像公羊,喜欢卧在沙地上。
生在沙漠,能跑,喜卧。独居而尾巴是黑的,叫黑尾黄羊;
生在野草丛中,成群结队的,叫黄羊;
生在临洮等地,个头很大而尾巴像獐尾、鹿尾的名叫洮羊。
黄羊的皮都可以作被褥,出产于南方桂林的,则毛色是深褐色,脊毛有白斑,和鹿子相近。
黄羊的体形纤瘦,但比藏原羚和普氏原羚大,也略显粗壮,体长为100—150厘米,肩高大约为76厘米,体重一般为20─35千克,但最大的可达60—90千克。头部圆钝,耳朵长而尖,并且生有很密的毛。具有眶下腺,与藏原羚和普氏原羚不同。
雄兽长在额骨上的角较短而直,呈竖琴状,基部大致向上平行伸出,表面有明显而紧密的环形横棱,环的数目最多不会超过23个,尖端平滑,略微向后方逐渐斜向弯曲,呈弧形外展,最后两个角尖彼此相对。角的内部为骨质,外面是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鞘。
雌兽没有角,仅有一个隆起。颈部粗壮,尾巴很短,仅有9—11厘米。夏毛较短,为红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内侧为白色,尾毛棕色。冬毛密厚而脆,但颜色较浅,略带浅红棕色,并且有白色的长毛伸出,腰部毛色呈灰白色,稍带粉红色调。
臀部有白色的斑,不算大,但十分明显,尤其是冬季。鼠蹊腺发达。它的四肢细长,前腿稍短,角质的蹄子窄而尖。
价值:
黄羊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动物,它的皮革光润、轻暖,可以加工成皮衣、马鞍等用具;
肉可食,味道鲜美,还能制成肉松和肉干,从前是草原牧民冬季的主要食物;
角能制成各种纤细的工艺品,还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毒、平肝息风的功能,主治温病高热神昏、小儿惊风、痫症、中风等,特别是解热作用和抗惊厥作用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