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闫孟村位于镇原县屯字镇中南部、庆镇二级公路沿线,在当地来说是个条件不错的村子,但曾经89户306名贫困人口却成为全村集体奔小康的“后腿”。2012年,42岁的李娟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带着全村413户1796名群众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进发。2014年,在李娟的带领下,闫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全镇率先脱贫村之一。她本人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被县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2014年被县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
印象庆阳网讯 (通讯员 杜斌伟) 闫孟村位于镇原县屯字镇中南部、庆镇二级公路沿线,在当地来说是个条件不错的村子,但曾经89户306名贫困人口却成为全村集体奔小康的“后腿”。2012年,42岁的李娟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带着全村413户1796名群众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进发。2014年,在李娟的带领下,闫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成为全镇率先脱贫村之一。她本人2010年至2012年连续三年被县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2014年被县妇联评为“先进工作者”,连续12年被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李娟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1987年结婚后,她从一个穷家来到了另一个更穷的家。“光靠种地是摆脱不了苦日子的路”,李娟决定找别的赚钱门路,做泥瓦工、种烤烟、摆地摊。打小过惯了苦日子,这恰恰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和踏实的干劲,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她家盖起了新房,买了拖拉机,成了十里八村人人羡慕的“万元户”,乡亲们都说她能干,是个“女能人”。
日子红火起来后,李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入了党,1993年进了村“两委”班子,她心里放下了“小家”,却装进了“大家”。在她看来,自己的日子好了不算好,关键是要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2012年担任党支部书记后,她首先从提升党员队伍致富带富能力抓起,牢牢把握学习政策理论、科技知识、实用技术三个重点,建立党员“三个一两帮带”学习培训机制,要求每一名年轻党员学习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发展一项增收致富产业,帮带生活困难党员和贫困群众两户。如今,全村培养党员致富明星示范户9户,产业致富带头人17名,帮带贫困群众57户。
全市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启动后,看到仍有不少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巴,李娟又积极引导群众依托产业脱贫,把苹果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势主导产业。她组织引导从157户村民手中集中流转土地1031亩,招商引资3000万元,建成千亩矮化密植有机苹果示范基地1处,预计今年成花见果,2019年进入盛果期。在全村建立苹果产业党群互助组3个,参与党员群众120多人。已有4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投资经营商建立了常年劳务用工关系,通过流转土地抓点示范,让农户有了土地流转金和劳务工资“两份收入”,解决了土地撂荒、劳力短缺、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人均增收800元以上,极大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夯实闫孟村的发展基础,李娟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实施村部维修改造工程,建成了党建活动室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同时,还积极争取教育项目,新建村级幼儿园1所,建成校舍2幢12间,今年8月份将投入使用。依托村组道路建设项目,新修通村水泥路1条3.5公里,通村砂石路8条13公里。积极配合供水管理单位完成自来水入户60户,群众行路、就医、吃水、用电、入学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稳定脱贫21户137人,贫困面持续下降7.6个百分点。
“虽然闫孟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目前仍有71户228名贫困户。现在,全村已经形成了党群、干群同心同向谋发展,合力合拍促发展的党建扶贫工作新格局,争取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李娟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