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创新指标看庆阳市推进“强科技”行动的弱项短板及对策建议

摘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 强县域”行动的战略目标,其中“强科技”居首为基。为此省上相关部门先 后出台了多项落实“强科技”行动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其中明确衡量市县落实推进情况的创新指标有五项,即R&D、财政科技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培育。现对我市这五个创新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强科技”推进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以企盯紧瞄准,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按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导读: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推进“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 强县域”行动的战略目标,其中“强科技”居首为基。为此省上相关部门先 后出台了多项落实“强科技”行动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其中明确衡量市县落实推进情况的创新指标有五项,即R&D、财政科技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企业培育。现对我市这五个创新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强科技”推进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提出对策建议,以企盯紧瞄准,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按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从科技创新指标看庆阳市推进“强科技”行动的弱项短板及对策建议

一、上半年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2022年)

市、县(区)为推进“强科技”工作,采取成立工作专班、 出台有关政策措施等方法,全力抓创新,促进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上半年省上考核市上的五项指标看,仅有科研和技术服务业指标过半,其余均有差距。各县(区)任务完成情况也很不平衡,差异较大,如R&D最高者已完成38.28%,最低者仅为1.97%。上半年全市五项指标完成情况分别是:全市R&D投入完成1.06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9.02%,与全年目标11.77亿元还相差10个亿的任务;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比目标为0.625%,预估为2.42亿元,实际已完成支出0.76亿元,占预估目标任务的31.4%;技术合同交易任务为23亿元,完成了480份合同交易,总额9.975亿元,占目标任务的43.37%;高新技术企业全市目标任务培育30户、认定16户,至6月底正在培育、申报认定的企业22户;科研和技术服务企业目标任务为培育30户、入库10户,县(区)已完成26户。

二、“强科技”推进难的成因

五项科技创新指标既是省上考核指标,也是衡量“强科技”行动推进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五项指标中除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企业指标只能在年底前才能看到结果外,其他三项指标一般可按时间进度统计。但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今年(2022年)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未过半,反映出我们在推进“强科技”行动的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较大难度,形势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这不仅仅表现在社会公众层面,也表现在政府部门中,同样也表现在创新主体中。在社会公众中,对创新表现淡漠,觉得与己无关,未形成全社会关注创新的氛围。在政府部门中,认为创新是科技部门的事,与自己部门关系不大。从创新主体来说,只满足于当前利益,不愿投资未来,更不愿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科技创新项目。其实创新从社会管理方面来说,关乎每一个管理部门, 从社会分工方面来说,关乎一二三产的每个行业,从社会投资来说,关乎到财政、金融、社会资本等方方面面,可以说“科技创新,人人有责”。

二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市本土工业企业总量不多, 有的企业也体量弱、规模小,入库企业不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更少。中小企业多半涉农,经济效益一般,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大。中、省驻庆企业虽然相对体量大,科研创新投入多,但由于大多涉足能源开发,总部要么驻京、要么驻于省会城市,在我市仅设立分部或办事处,多半未注册企业法人,科技投入难以统计到我市科技创新盘子中去,所以对我市创新贡献度同样不大。市县财政基础薄弱,地方投入科技创新引导项目资金有限,对企业科技创新难以形成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三是科技创新政策落实难。 

中央和省级制定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主要着眼全国、全省大局,着眼重大科技创新战略远期目标,宏观政策多,涉及高、精、尖科技创新领域多,而市县以下由于区域、人才、财力的限制,很难争取落实中、省激励政策。同样由于市、县以下科技项目创新性、原创性、普遍性达不到中央和省上项目要求标准,所以很难得到中、省支持,即使争取到,由于地方财力困难,也难以及时兑现,延误项目实施。时至今日,个别县(区)仍然存在以往上级科研项目补助资金没有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的现象,陷入资金拨付越慢、项目争取越难、地方受益越少的窘境,形成恶性循环。

三、 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强科技”共识。

推动“强科技”行动,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尤其是各级政府要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及时制定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创新政策措施,引领营造创新氛围,使创新深入人心。其次,深钻细研政策,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政策杠杆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市县财政要把创新专项基金列入年度预算,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全力扶持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创新集群。同时,逐年提高市县两级财政地方科技项目经费预算标准,支持实施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第三,打破体制壁垒,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坚持用政策引人、用效益留人、用产业培养人,积极鼓励人才创新。多渠道、全方位争取中央、省级科研创新经费支持,鼓励本地科研单位企业积极对外合作,全力提升自身研发能力,用科技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突出政策落地,凝聚“强科技”合力。

市县要坚持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紧盯中小企业等地方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等“强科技”示范引领的攻坚力量,认真研究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困难,制定完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庆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加大中央、省、市科技政策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企业干、社会帮的“强科技”合力。

三是紧盯目标任务,加大“强科技”动力。

一要加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下决心完成指标任务。横向上,市县财政、统计、税务、科技等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全力协作,加强对接,确保财政支出、R&D投入、科研和技术服务纳税数据高质量完成;纵向上,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大力支持,千方百计弥补地方财力不足的短板。同时,市上各主管部门也要加强对县(区)的指导支持,全力推动科技惠企政策落地生根,及时足额拨付兑现科技补助资金,进一步激励中小微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要推行包干负责、跟踪服务,全身心抓好政策落实。要按照领导抓行业、干部包企业的管理机制,根据年度任务分解到人,倡导科技人员入企业、进车间,面对面做工作、手把手教方法、点对点搞服务,对存在问题及时研判,及时解决,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针对性提高“扶弱”能力。制定应对措施,筛查入库企业,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发展思路培育中小企业,帮助成长为高科技企业,成为县域“强科技”的主力军。

来源:庆阳市科技开发中心

编辑/赵俊阳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