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盘克镇罗后村双联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盘克镇罗后村是宁县县委党校的“双联点”,8月份,笔者在驻村蹲点期间,利用8天时间,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1户扶贫户,48口人,进行了重点的逐一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其生产收入情况及生活状况,其中:养殖户1户,2014年冬季县扶贫办投放牛5头,目前养殖方面还无收入,预计年底养殖纯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其它10户均无任何产业支撑,仅靠种粮养家糊口。

印象庆阳网 盘克镇罗后村是宁县县委党校的“双联点”,8月份,笔者在驻村蹲点期间,利用8天时间,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1户扶贫户,48口人,进行了重点的逐一走访调查,详细了解其生产收入情况及生活状况,其中:养殖户1户,2014年冬季县扶贫办投放牛5头,目前养殖方面还无收入,预计年底养殖纯收入可达5000元左右。其它10户均无任何产业支撑,仅靠种粮养家糊口。该11户中外出打工的共有13人,打工收入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户均年收入3万元。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对罗后村的贫困现状及原因、三年来的帮扶成效及存在的困难、今后的帮扶对策和建议等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希望对今后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

(一)贫困现状

罗后村位于盘克镇东部,辖9个村民小组,472户,2070口人,其中贫困户168户,占总户数的35.6%。全村共有党员55名,村干部5名。现有耕地面积3680亩。产业多以种植业为主,规模小,收入十分有限。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468元。

该村自然条件较差,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差,农业基础薄弱,群众生产条件、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贫困面比较大。村庄主干道虽为砂石路,因年失久修,致使道路晴通雨阻,其中2个组道路仍为土路基,全村二处岘子排水渠未硬化,如不及时处理,一旦塌陷,就会影响全村2000多人的出行。有5个组群众未进行农电网改造,每逢用高峰,电压非常低,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2012年通过白吉湖引水工程虽然解决了80%群众的吃水困难,仍然有20%群众自来水未入户。4个组通往田间的机耕道路不畅,大型收割机收割庄稼进不了农田。六年制小学现有校舍5幢44间,为1998年修建,破旧不堪,亟需维修。产业结构不合理,种粮农户达80%以上,全村果园面积不足百亩,且因技术培训没有跟上,收益明显低于全县其它果园,在本村群众中没有起到产业示范带动的作用。

(二)致贫原因

1、罗后村距镇政府驻地较远,地处偏僻,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信息闭塞,致使群众观念落后,思想陈旧,固步自封。

2、2014年以前历届村班子软弱涣散,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好脱贫致富的引领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加之没有村集体积累,发展村公益事业根本无从谈起,致使该村公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群众生产生活受限,发展严重滞后。

3、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多以种粮为主,现有果园面积仅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苗林面积很小,养殖户更少。“苹果”、“苗林”和“草蓄”等支柱产业在该村没有取得较大发展。

4、收入渠道单一,群众增收十分困难。种粮解决温饱,打工增收致富,这是绝大多数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务农的全是老弱病残,仅种粮也是粗放经营。家中有劳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尚可,家中无劳力外出打工的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5、劳动力素质整体较低。由于受教育年限短,学历偏低,知识短缺,技能型劳动力较少,外出打工的多是壮工、普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带动作用不大,致富能力有限。在家留守的,都是“386199部队”,只能粗放经营,致富能力可想而知。

二、帮扶成效及存在困难

双联行动开展后,特别是全省老区脱贫工作推进会后,县委党校将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神与罗后村实际相结合,创新精准帮扶机制,主动作为,精准发力,积极协调, 2012年为该村送去化肥18袋、总计2000元;送学生营养包、总计900元;协调双联贷款36万元。2013年送儿童玩具、电脑2台共计6000元。2014年协调解决电脑设备2万余元;职工集资捐款3000元;协调村部建设10.5万元,维修村部9间,;铺设砂石路8公里;荒山高密度定植油松2000亩。2015年送去农用地膜60卷计7000多元,积极争取项目,新修砂砾路4公里,新建水泥路4.4公里。使该村的面貌有了较大变化,取得了双联行动和帮扶脱贫工作阶段性成果。

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罗后村帮扶脱贫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帮扶单位能力有限。罗后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落后,村民文化素质低,农业产业底子薄,而党校因单位工作职能、经费等因素制约,缺少帮扶项目和足额资金,帮扶能力有限,帮扶目标难以实现。二是群众认识有待提高。由于群众文化素质偏低,把扶贫脱贫简单理解为政府(帮扶单位)给钱给物资、得钱得实惠,自我脱贫意识不强,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甚至连农业生产都不主动,也不谋求长远发展,只顾眼前利益,对帮联单位的帮联计划规划,不闻不问,没有信心,也不积极配合。 

三、对策和建议

紧盯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认清形势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个专项配套实施方案。在工作定位、着力重点、工作内涵、力量布局上下功夫,推动“1+20”精准扶贫方案落地生根。一要抓好精准扶贫政策的学习宣传工作;二要抓好扶贫政策的对接和落实,量身定制适合村情民情实际的扶持项目;三要组织各联村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形成扶贫帮困的强大合力;四要把双联和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工作落实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指导,以“三严三实”的标准抓好工作落实。重点要做好六项工作:

1、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要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期要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罗后村道路建设,将现有4.4公里水泥路再向安头组、长嘴组延伸,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拓宽田间道路,解决田间耕作中大型机械出入难的问题。解决个别农户自来水入户问题,使群众100%用上安全饮水。尽快实施农网改造,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加大新农村居民点建设力度,集中规划,政府多投,群众少出,力争2020年之前将居住偏远分散、居住条件较差的农户全部搬迁到新农村居民点居住。健全居民点综合服务社会功能,建办日用品、蔬菜、便民金融服务点、诊疗所等,加快宽带网络建设,实施信息扶贫,发展电子商务,方便群众生活。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针对该村实际,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苹果、苗林、草畜产业。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农户实际,扶持大户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全村发展。开展土地流转,将近几年在外打工经商已有稳定收入、稳定住所而不愿继续耕种土地的农户和年迈体弱无论耕种土地的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由有种植意向的商户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助农增收。适时成立相关产业协会,开展技术服务,开拓经营渠道,做大做强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稳定脱贫。

3、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全面考量,综合考虑,将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服务群众意识强,有热情、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级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强化村级组织体系,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全村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能人带动效应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增强村党组织服务功能,在帮扶单位协作下,编制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计划,依托扶贫项目,争取早日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4、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在充分发挥党校培训职能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以多种形式,免费开展务工、种植、养殖等劳动技能精准培训,使农民朋友学得进,用得上,无论是外出打工,还是在乡务农,真正掌握脱贫致富的上乘之法,提升劳动技能,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增加劳动收入,争取早日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5、加强村级民主建设。制定完善的党支部工作制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和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对村里的重大事项加强指导。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要求和程序,把村务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法轨道,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不断创造家庭和谐、乡村和谐、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场所,经常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文艺晚会等集体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文化教育,营造农村文明新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使贫困群众从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先行“脱贫”。 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还对激发群众的集体观念和内生动力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编辑/车永琪
未标明由印象庆阳网(www.yinxiangqingyang.com)原创的文章,均为公益转载或由网民自行上传发布。网站所有文章均不代表我站任何观点,请大家自行判断阅读。文章内容包括图片、音视频等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站删除。感谢理解,致敬原创!站务邮箱:931548454@qq.com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