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4月20日清晨6点半,我随同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的160名员工,冒着蒙蒙春雨,共乘四辆旅游大巴,满怀激情地参加校党支部举办的“‘不忘初心,缅怀先烈’合水暨太白红色一日游”活动。
2019年4月20日清晨6点半,我随同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的160名员工,冒着蒙蒙春雨,共乘四辆旅游大巴,满怀激情地参加校党支部举办的“‘不忘初心,缅怀先烈’合水暨太白红色一日游”活动。
旅游大巴沿西合公路一路疾驰,风景旖旎的铁李川清风缱绻,紫雾氤氲,像被披上了一块五彩的地毯。我们呼吸着车窗外夹杂泥土淳香和花草芬芳的清新空气,追寻着“陇原古迹秀,合水石刻多”的虔诚之心,来到了位于合水县西华北街乐蟠西路1号(原“万佛寺”的古建筑群)的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始第一站的参访。
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筹建于2003年,次年即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省首家以古石刻展览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省市两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占地48亩,建筑面积为4611平方米,沿中轴线已建成山门、单檐殿展厅、重檐殿展厅、侧展厅(东西两幢)、钟鼓楼、宋代石雕造像塔地宫、"黄河古象”展厅、回廊、碑厅等设施,馆内现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等古石刻艺术品436件,馆藏文物中许多属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文物,被国内外众多著名考古专家誉为"可移动的敦煌莫高窟”,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价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73年在合水县板桥乡马莲河畔发掘出了距今有几百万年的古黄河象化石(现馆内陈列的是复制品,其真正的化石已陈列于北京自然博物馆),这是至今为止人类发掘出的保存得最完整、体型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掘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黄河古象故里亦成为合水县对外宣传的一张古朴厚重而又靓丽的名片。打开展厅内所播放的影视短片,我们仿佛又重新置身于几百万年前古生物时代,感受到在我们脚下曾经浓厚的热带自然气息和风光。
该馆内另一件不能不说的镇馆宝物乃是失而复得的塔儿湾石造像塔,它始建于宋代,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块叠砌而成,平面是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层,它被誉为中国瘦塔之最,亦是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
合水石刻以单体佛像最具代表牲,它分别来自于翠峰寺、保全寺、八卦寺、万佛寺、莲花寺、华严寺、安平寺大小名寺古刹的佛教圣地之中,其收藏种类分为大小佛像石龛、菩萨、弟子、罗汉、力士、山神等,雕塑年代分早、中、晚三期。在博物馆正中的三佛殿堂中,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过去佛、现代佛、未来佛等石雕佛像,在或明或暗的自然光线中,它们或站或坐,或笑口常开,或凝视远方,或苦思冥想,神色各异,炯然不同,表现其法力无边、勇猛不屈的气魄,堪为驱除邪恶的善与美的化身。绕过三佛殿,宏伟的大雄宝殿蓦然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真是"一幅幅鲜明的罗汉图,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两侧的回廊内,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大小不一的石碑经幢,数量众多,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绝大多数石碑经数年来风吹雨淋日晒风化,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或脱落,斑驳绿离,给人以年代久远物事人非的沧桑之感。综观馆内收藏的石刻造像,其早期为北魏时期,所雕造像面型方圆,两颊丰满,深目直鼻,具有古印度的艺术风格,与北魏永平二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所主持修建的南北石窟如出一辙。中期则为唐宋时期,其造像身材丰腴,眉清目秀,仪态万千,风度翩翩,极富动感,与唐代士大夫们审美观极为吻合。晚期则为明清时期,其造像亦表情丰富细腻,人物衣饰纹理清晰,显示出旺盛的青春活力。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藏石雕像各具千秋,有的配有渊源流长的佛教故事及古乐演奏图案,时代特色极其鲜明,除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外,还为研究古代陇东地区宗教、民俗、音乐、美术、服饰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该馆现有馆藏的古象牙化石、西周铜鼎、汉代王莽诏版、唐铜镜、唐三彩炉、唐黄彩瓷壶、千年槐根、宋代瘦塔等国家珍贵的一二级文物及大量的各个时期的陶铜玉器、皮影、革命文物等有数百件,其馆藏文物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巨大在整个县级博物馆层面来说实属罕见和不易。
参观完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后,我站在馆外的空地上,回首眺望这座掩映在火树银花、苍松翠柏的仿明清歇山式古建筑风格的以古石刻展览为主的特色博物馆时,我不禁为古代劳动人民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神奇的创造力所深深地折服。遥想当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陇东地区的能工巧匠们为了祈福上苍赐予其幸福美满的家庭与生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鬼斧神工的技艺去雕塑一座座如此恢宏的艺术神像,博物馆内这些神态各异、处处投射着生命灵动与血脉的艺术作品无一不浸润着他们无穷的心血,这些亦人亦佛的造像展现了我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以来无比璀璨的文化艺术风范。
在做稍事休息后,我们又驱车来到了在陇东有"小江南”之称的太白镇,怀着无此崇敬的心情瞻仰了“刘志丹太白夺枪起义革命纪念馆”。合水具太白镇座落于子午岭东麓的丛林耸岭中,这里群山环抱,流水潺潺,景色如画。它北通刘志丹的故乡志丹县<原保安县>,西连华池县,东接富具并通往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自古以来乃兵家之所争的咽喉要地,其镇北土城,相传为北宋庆历年间名相范仲淹所筑,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30年夏,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刘志丹以黄埔军校毕业生的身份打入敌人内部,被甘肃地方军阀陇东民团谭世麟任命为骑兵第6营营长,为自己整编民团,训练部队。是年9月14曰,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参加完中共陕北特委第五次<扩大>会议,在返回志丹县永宁山后,经和曹力如丶王子宜等同志反复研究后,遂决定发动"太白起义",9月28曰拂晓,刘志丹率打着"陇东民团军骑兵第六营"旗号的骑兵部队,沿葫芦河向太白镇进发,10月1曰正式发动了著名的太白夺枪起义,在甘肃打响了我党向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役先后缴获长短枪六、七十支,缴获骡马、毛驴五十多匹<头>。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所领导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就正式诞生了,随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依靠这支红色革命武装力量,在合水、志丹<原保安县>、安塞一带开展了为期四年的工农革命武装割据,不断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和根据地,随后成立了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赤卫队,并在1934年正式建立了西北第一个陕甘边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首的西北共产党人,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使陕甘边根据地扩大到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涉及陕甘20多个县城的广大地区,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立足点,为红军北上抗曰提供了出发地,写下了光耀千秋的历史篇章。
在西北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刘志丹太白<夺枪>起义"这段辉煌的历史都具有划时代和历程碑的意义。综观整个展区,展馆充分应用声光电等科技元素开展微缩景观、新型景观、影视片断展示,并在此基础上广泛收集了大量的红军指战员当年使用过的枪械刺刀、马灯、服装、书籍、报刊、宣传标语、历史图片及主要领导人当年留下的珍贵历史黑白照片,向我们广大游客充分展示了当年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恢宏场景和如火如荼的战争岁月,寓教于游,更有效地吸引和留住观众,零距离的感受革命历史文物的沧桑和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品味激扬红色文化内涵,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站在高达30米的太白夺枪革命先烈纪念碑前,在"不忘初心,缅怀先烈"的主题活动中,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党章,深入了解陇东革命史,放声高唱革命歌曲,倍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也更加缅怀成千上万的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献身的无数英烈。
再见了,我的合水,我的太白。当我们有缘再此故地重游时,您将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来欢迎八方游客。(庆阳市西峰区北街实验学校 曹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