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20公里处,东靠子午岭,与陕西省旬邑县接壤,南邻三嘉乡,西接湫头镇,北与山河镇隔沟相望,乡政府驻南邑街区。辖5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516户,6443人,面积55.4平方公里。其中龙咀子村位于乡政府东北7公里处,地处山区边咀。传说东海龙王第五子,触犯龙王被罚到陇东服役,其身躯变成了一条南北蜿蜒的山岭,就是子午岭。子午岭西北侧有一道山梁,远看像龙嘴,故此地两个村称龙咀和龙头。
印象庆阳网讯 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位于县城东南部20公里处,东靠子午岭,与陕西省旬邑县接壤,南邻三嘉乡,西接湫头镇,北与山河镇隔沟相望,乡政府驻南邑街区。辖5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516户,6443人,面积55.4平方公里。其中龙咀子村位于乡政府东北7公里处,地处山区边咀。传说东海龙王第五子,触犯龙王被罚到陇东服役,其身躯变成了一条南北蜿蜒的山岭,就是子午岭。子午岭西北侧有一道山梁,远看像龙嘴,故此地两个村称龙咀和龙头。
单就这个神话传说就足以让人对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和民俗风情的林缘小山村浮想联翩,更不用说这里还是黄帝故里、大秦遗址,随处可见裹着精美头饰的回族妇女从身边走过,龙咀子村处处彰显出的都是原生态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怀着这份崇敬之情慢慢揭开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村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的神秘面纱。该村景色如画,风光旖旎,地处正宁县城东南部,子午岭林缘北麓,正铜公路沿线,距离县城中心区27公里。春来山花烂漫,暗香浮动;盛夏苍山如海,绿肥红瘦;秋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隆冬银装素裹,冰雕玉琢;晴日云蒸霞蔚,层峦叠嶂;雨中雾霭氤氲,如临仙境。它是正宁县回族群众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275户、1140人,农业劳动力830人。总耕地面积4318亩,人均3.8亩。其中塬地439亩,山地3879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0%和90%,平均海拔1850米,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535mm,无霜期137天,年日照时数2480小时。2015年农民可支配收入6712元。
该村是正宁县设施养殖示范村,拥有丰富的天然次生林、天然草场等林草资源,又是正宁县最大的一个回民村,群众多年来形成了养牛、养羊的传统,目前种植紫花苜蓿500多亩,加之地处高寒山区,群众多种植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年产秸秆30多吨,为青贮饲料提供了优质原料。近年来,该村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提出了调整种养结构转变传统的饲养方式,加大投入、促进草实牲畜大发展等重要举措,并利用发展草食畜牧业独特的自然条件,多方筹资,结合职工担保农户贷款等形式建成了龙咀子村养殖示范小区,更好地带动全乡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有利于正宁县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2016年五顷塬乡立足村情,以村庄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以培育富民增收产业为载体,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试点示范,注重生态优先,着力将龙咀子村建成“生态旅游名村”。
抓基础设施提高“人气”
该村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每逢周末,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前来享受农家乐的安逸和舒适,品味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欣赏调令关的松涛云海,感受黄帝文化中心和秦直道的历史文化底蕴。截止目前已完成生态移民搬迁23户,拓宽村组道路37公里,栽植行道树3330株,老庄还田120亩,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2016年计划投资180万元新修主干道排水渠10000米。
抓公共服务提升“颜值”
为了进一步把龙咀子村打造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旅游名村,五顷塬乡政府继续以发展旅游产业为契机,2015年10月份,县、乡、村、组反复讨论研究,听取民意,引经据典,并邀请正宁县最有创意的艺术家晁仲书于同年12月底做成了一份厚重的龙咀子村编制规划。该规划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回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团结主题,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延伸林区旅游线路,连通黄帝文化景区与庵里水库生态旅游长廊,遵循民族信仰和习惯,采用生态设计方法,纳古吸今,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环境优美的新山村。
目前已经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农民文体休闲中心和农民培训教育中心,配套建成了村卫生所、文化阅览室、农家书屋、电教室等活动场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征收达到99%,合作医疗基金征收达到98%以上,农村“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最低生活保障率均达到100%。
提起龙咀子村的建设思路,正宁县五顷塬乡党委书记张正龙踌躇满志充满信心。立项!招标!开工!工作有条不紊紧张有序。3月初,人勤春早,这个悄悄崛起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机器轰鸣人声鼎沸。计划投资326万元,6月份在村口建成1座彩门和3个休闲文化广场。7月份新修标准水泥路2120平方米,铺设过路管涵7米,栽植冬青绿化树24棵,绿化草坪2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4盏。8-9月份,建成文化长廊和生态花架各1处,砌长城墙500米,并对83户群众住宅门楼子改造刷新,置换琉璃瓦60米,村道沿路500米范围内架设防护网,修建生态护栏和排水渠,硬化门道,铺设渗水砖和路沿石。10月份,建成“1台2亭4石2雕塑”,1台即:观景台;2亭即:放鹤亭、团结亭;4石即:标志碑、铭誌石、鸟鸣谷和龙须岭景观石; 2雕塑即:星月图、伊风屏,并栽植绿化树3330棵。
抓产业发展吟唱“高原牧歌”
以产兴村、以村促产。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优势,引进并确定了种植、草畜养殖、劳务三大产业。全村现有地膜玉米4202亩,发展规模养殖户45户,建成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每年劳务输转500人次,三大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5%以上。2016年又投资19.2万元,种植双垄沟玉米12000亩,每户补助3000元扶持64户特困群众发展养牛。“仓廪实而知礼节”,现如今,龙咀子村“天蓝地绿水清、村美院净家洁、群众安居乐业”。盛夏季节,牛羊成群,牧草茫茫,彩云西去,落霞纷飞,牧歌时近时远忽高忽低。游人如织,慕名前来品尝当地的牛、羊肉和各种伊斯兰精美食品,感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桃源美景。
“山水如画图,事业留诗卷”,龙咀子这个林缘小山村有美丽的传说,有动人的故事,有婉转的吟唱……羽翼渐已丰满,站在新的起点上蓄势待发扬帆起航。